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1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相关方面研究进展 | 第12-17页 |
1.2.1 土壤环境 | 第12页 |
1.2.2 氮循环 | 第12-13页 |
1.2.3 根系分泌物碳源多样性 | 第13-14页 |
1.2.4 根际环境 | 第14页 |
1.2.5 根际土壤微生物 | 第14-15页 |
1.2.6 红壤旱地土的研究现状 | 第15页 |
1.2.7 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研究内容、研究方案及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17-20页 |
2.1 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2.2 研究方案 | 第17-19页 |
2.2.1 人工林土壤实验方案 | 第17-18页 |
2.2.2 盆栽实验方案 | 第18-19页 |
2.3 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操作 | 第20-36页 |
3.1 实验材料 | 第20页 |
3.1.1 土壤样品采集及基本理化性质 | 第20页 |
3.2 实验操作 | 第20-22页 |
3.2.1 林地土壤实验设计 | 第20-21页 |
3.2.2 林地土壤盆栽培养实验设计 | 第21页 |
3.2.3 模拟根系分泌物的制备 | 第21-22页 |
3.2.4 样品采集 | 第22页 |
3.3 土壤理化性状的测定 | 第22-25页 |
3.3.1 土壤含水量 | 第22页 |
3.3.2 土壤铵态氮硝态氮的测定 | 第22-23页 |
3.3.3 铵态氮测定试剂配制方法 | 第23页 |
3.3.4 硝态氮测定试剂配制方法 | 第23-24页 |
3.3.5 土壤提取液的试剂 | 第24页 |
3.3.6 土壤DOC的测定 | 第24-25页 |
3.4 N_2O的测定 | 第25页 |
3.5 土壤微生物总DNA提取 | 第25-28页 |
3.5.1 提取DNA试剂的计算 | 第26页 |
3.5.2 提取DNA试剂的制备流程 | 第26-27页 |
3.5.3 FASTDNA | 第27-28页 |
3.5.4 DNA质量检测 | 第28页 |
3.6 质粒的提取 | 第28-29页 |
3.7 普通pcr及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| 第29页 |
3.8 荧光定量PCR | 第29-35页 |
3.8.1 样品的稀释与分装 | 第29-30页 |
3.8.2 质粒的提取与稀释 | 第30页 |
3.8.3 上板放样 | 第30-31页 |
3.8.4 数据处理 | 第31-32页 |
3.8.5 Q-PCR扩增程序 | 第32-35页 |
3.9 数据处理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数据分析 | 第36-46页 |
4.1 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状的季节变化动态 | 第36-39页 |
4.2 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动态 | 第39-41页 |
4.3 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细菌丰度的季节变化动态 | 第41-43页 |
4.4 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细菌组成季节变化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| 第43页 |
4.5 讨论 | 第43-45页 |
4.6 结论 | 第45-46页 |
第五章 盆栽实验土壤数据分析 | 第46-54页 |
5.1 不同碳源处理条件下N_2O排放速率随时间变化规律 | 第46-47页 |
5.2 添加碳源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| 第47-49页 |
5.3 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测定 | 第49-52页 |
5.4 各基因丰度差异讨论 | 第52-53页 |
5.5 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| 第54-56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54-55页 |
6.2 展望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
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