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缩略词表 | 第8-9页 |
前言 | 第9-10页 |
第一部分:文献综述 | 第10-16页 |
1 CD的流行病学 | 第10页 |
2 CD的临床症状 | 第10-11页 |
3 CD的发病机理 | 第11页 |
4 CD的病理学改变 | 第11页 |
5 CD的诊断 | 第11-13页 |
5.1 一般检查 | 第11页 |
5.2 血清学试验 | 第11-12页 |
5.3 病毒的分离鉴定 | 第12页 |
5.4 动物接种试验 | 第12页 |
5.5 PCR和荧光定量PCR检测 | 第12页 |
5.6 电镜诊断 | 第12页 |
5.7 包涵体检查 | 第12-13页 |
6 CD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| 第13-14页 |
6.1 病毒分类地位 | 第13页 |
6.2 病毒粒子结构 | 第13页 |
6.3 病毒理化特性 | 第13页 |
6.4 CDV基因组 | 第13页 |
6.5 CDV糖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| 第13-14页 |
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4-16页 |
第二部分:试验研究 | 第16-55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16-26页 |
1.1 试验材料 | 第16-18页 |
1.1.1 病例简介 | 第16页 |
1.1.2 主要试剂 | 第16页 |
1.1.3 主要试剂的制备 | 第16-17页 |
1.1.4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17-18页 |
1.2 试验方法 | 第18-26页 |
1.2.1 病理学观察试验方法 | 第18页 |
1.2.2 CDVSYBRGreenI荧光定量PCR方法的改进 | 第18-21页 |
1.2.2.1 引物设计与合成 | 第18页 |
1.2.2.2 阳性模板制备 | 第18-19页 |
1.2.2.3 质粒构建 | 第19-20页 |
1.2.2.4 扩大培养、提取并稀释质粒 | 第20页 |
1.2.2.5 荧光定量PCR引物的验证 | 第20页 |
1.2.2.6 荧光定量PCR最佳条件选择 | 第20-21页 |
1.2.2.7 建立标准曲线和熔解曲线 | 第21页 |
1.2.2.8 敏感性试验 | 第21页 |
1.2.2.9 重复性试验 | 第21页 |
1.2.2.10 特异性试验 | 第21页 |
1.2.2.11 样品的检测 | 第21页 |
1.2.3 犬源CDV江西株gN、gH基因的克隆与测序方法 | 第21-24页 |
1.2.3.1 PCR的引物设计与合成 | 第21页 |
1.2.3.2 CDVcDNA模板的制备 | 第21-22页 |
1.2.3.3 gN、gH基因克隆和测序 | 第22页 |
1.2.3.4 gN、gH基因对比和进化分析 | 第22-24页 |
1.2.4 南昌市CD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| 第24-26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49页 |
2.1 病理学观察 | 第26-30页 |
2.1.1 病理学解剖观察 | 第26页 |
2.1.2 病理学组织石蜡切片观察 | 第26-29页 |
2.1.3 病理学组织电镜切片观察 | 第29-30页 |
2.2 荧光定量PCR方法的改进与病犬组织的病毒含量比较 | 第30-36页 |
2.2.1 标准阳性模板的PCR扩增和测序 | 第30-31页 |
2.2.2 菌液的PCR扩增和测序 | 第31页 |
2.2.3 质粒浓度测定和荧光定量PCR引物的验证 | 第31页 |
2.2.4 SYBRGreenI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的确立 | 第31-32页 |
2.2.5 标准曲线和熔解曲线的建立和分析 | 第32-33页 |
2.2.6 敏感性试验结果 | 第33-34页 |
2.2.7 重复性试验结果 | 第34页 |
2.2.8 特异性试验结果 | 第34-35页 |
2.2.9 样品检测 | 第35页 |
2.2.10 荧光定量PCR检测CD犬组织的病毒含量 | 第35-36页 |
2.3 犬源CDV江西株gN、gH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| 第36-43页 |
2.3.1 CDV江西株gN基因的PCR扩增 | 第36-37页 |
2.3.2 CDV江西株gH基因的PCR扩增 | 第37页 |
2.3.3 CDV江西株gN基因分析 | 第37-41页 |
2.3.3.1 CDV江西株gN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| 第37-39页 |
2.3.3.2 CDVgN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| 第39-41页 |
2.3.4 CDV江西株gH基因分析 | 第41-43页 |
2.3.4.1 CDV江西株gH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| 第41-42页 |
2.3.4.2 CDVgH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| 第42-43页 |
2.4 南昌市CD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| 第43-49页 |
2.4.1 南昌市CD发病率 | 第43-44页 |
2.4.2 CD发病与品种、血统和体型的关系 | 第44-46页 |
2.4.3 CD发病与年龄的关系 | 第46-47页 |
2.4.4 CD发病与性别的关系 | 第47页 |
2.4.5 CD发病与免疫情况的关系 | 第47-48页 |
2.4.6 CD发病与季节的关系 | 第48-49页 |
3 讨论 | 第49-53页 |
3.1 病理学观察的讨论 | 第49-50页 |
3.1.1 呼吸系统 | 第49页 |
3.1.2 免疫系统 | 第49页 |
3.1.3 消化系统 | 第49页 |
3.1.4 神经系统 | 第49-50页 |
3.1.5 血液循环系统 | 第50页 |
3.1.6 包涵体及电镜检测 | 第50页 |
3.2 SYBRGreenI荧光定量PCR改进的探讨 | 第50页 |
3.3 CD犬不同组织的病毒含量的比较 | 第50-51页 |
3.4 CDV江西株基因序列比对 | 第51-52页 |
3.5 CD流行病学调查 | 第52-53页 |
3.5.1 兽医临床诊断技术对CD流行病学调查的影响 | 第52页 |
3.5.2 南昌市CD的流行特点和发病规律 | 第52-53页 |
3.5.3 CD的预防控制 | 第53页 |
4 总结 | 第53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60页 |
附录 | 第60-64页 |
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