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

北运河底泥污染特征及内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一章 绪论第9-22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页
    1.2 底泥污染现状与环境风险第9-11页
    1.3 底泥污染治理技术研究第11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物理修复技术研究进展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化学修复技术研究进展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联合修复研究进展第18-19页
    1.4 底泥内源控制技术现存问题第19-20页
    1.5 北运河水环境污染状况第20页
    1.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研究内容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技术路线第21-22页
第二章 北运河底泥污染特征与风险评估第22-38页
    2.1 研究区域概况第22-23页
    2.2 采样点布设第23-24页
    2.3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分析方法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质量控制第25-26页
    2.4 北运河地表水污染特征及评价第26-27页
    2.5 北运河底泥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估第27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底泥营养类污染物污染特征与风险评估第27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PAHs污染特征与风险评估第32-36页
    2.6 小结第36-38页
第三章 硝酸钙内源控制技术研究第38-50页
    3.1 硝酸钙内源控制实验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实验对象与材料方法第38-40页
    3.2 对底泥处理效果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表观处理效果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TN处理效果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TP处理效果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有机质处理效果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对PAHs的处理效果第43页
    3.3 对上覆水处理效果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NH_3-N、TN、TP、COD处理效果第43-46页
    3.4 底泥沉积物结构对比电镜照片第46页
    3.5 硝酸钙处理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第46-49页
    3.6 小结第49-50页
第四章 微生物内源控制技术研究第50-60页
    4.1 微生物内源控制实验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实验对象与材料方法第50-51页
    4.2 对底泥处理效果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表观处理效果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TN处理效果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TP处理效果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有机质处理效果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PAHs处理效果第54页
    4.3 对上覆水处理效果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NH_3-N、TN、TP、COD的处理效果第55-56页
    4.4 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第56-59页
    4.5 小结第59-60页
第五章 联合内源控制技术研究第60-66页
    5.1 联合内源控制实验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实验对象与材料方法第60页
    5.2 联合对底泥处理效果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表观修处理效果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TN处理效果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TP处理效果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有机质处理效果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PAHs的处理效果第63页
    5.3 联合对上覆水处理效果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NH_3-N、TN、TP、COD处理效果第63-64页
    5.4 小结第64-66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6-68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66-67页
    6.2 研究展望第67-68页
参考文献第68-74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4-77页
致谢第77页

论文共7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孔雀石绿降解菌的分离鉴定、降解特性及机理研究
下一篇:可见光下镧系氧化物/ZnO复合纳米光催化剂降解海洋柴油污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