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前言 | 第11-18页 |
1.1 孔雀石绿的污染和危害 | 第11-12页 |
1.1.1 孔雀石绿的性质 | 第11页 |
1.1.2 孔雀石绿的应用 | 第11页 |
1.1.3 孔雀石绿的毒性 | 第11-12页 |
1.2 孔雀石绿的检测方法 | 第12-14页 |
1.2.1 紫外-可见分光光度法(UV/VIS) | 第12页 |
1.2.2 高效液相色谱法(HPLC) | 第12-13页 |
1.2.3 高效液相色谱-串联质谱法(HPLC-MS) | 第13页 |
1.2.4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| 第13-14页 |
1.3 水体中孔雀石绿的脱除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3.1 化学和物理方法 | 第14页 |
1.3.2 微生物生脱除孔雀石绿的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4 孔雀石绿微生物脱除的机理研究 | 第15-16页 |
1.4.1 微生物脱除孔雀石绿的酶学研究 | 第15-16页 |
1.4.2 微生物降解孔雀石绿的基因克隆和表达研究 | 第16页 |
1.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1.5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5.2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2 孔雀石绿降解菌的筛选及初步鉴定 | 第18-31页 |
2.1 材料、试剂与仪器 | 第18-19页 |
2.1.1 菌种 | 第18页 |
2.1.2 培养基 | 第18页 |
2.1.3 主要试剂 | 第18-19页 |
2.1.4 主要仪器 | 第19页 |
2.2 方法与步骤 | 第19-21页 |
2.2.1 孔雀石绿检测方法的建立 | 第19页 |
2.2.2 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19-20页 |
2.2.3 准确度和精密度实验 | 第20页 |
2.2.4 孔雀石绿降解菌的富集 | 第20页 |
2.2.5 孔雀石绿降解菌的初筛 | 第20页 |
2.2.6 菌株活化 | 第20页 |
2.2.7 孔雀石绿降解菌的复筛 | 第20页 |
2.2.8 菌株WA-1和B-20的生理生化鉴定 | 第20-21页 |
2.2.9 菌株WA-1和B-20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| 第21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21-30页 |
2.3.1 孔雀石绿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21-22页 |
2.3.2 准确度和精密度实验 | 第22-23页 |
2.3.3 孔雀石绿降解菌的初筛 | 第23-24页 |
2.3.4 孔雀石绿降解菌的复筛 | 第24页 |
2.3.5 菌株B-20 API20E卡鉴定 | 第24-25页 |
2.3.6 菌株B-20 VITEK2GN卡鉴定 | 第25-26页 |
2.3.7 菌株WA-1 API20E卡鉴定 | 第26-27页 |
2.3.8 菌株B-20 VITEK2GN卡鉴定 | 第27-29页 |
2.3.9 菌株B-20分子生物学鉴定 | 第29页 |
2.3.10 菌株WA-1分子生物学鉴定 | 第29-30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3 菌株Enterobacter sp.B-20的孔雀石绿降解特性研究 | 第31-40页 |
3.1 材料、试剂与仪器 | 第31页 |
3.1.1 菌种 | 第31页 |
3.1.2 培养基 | 第31页 |
3.1.3 主要试剂 | 第31页 |
3.1.4 主要仪器 | 第31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31-33页 |
3.2.1 菌株活化 | 第31页 |
3.2.2 Enterobacter sp.B-20的孔雀石绿降解动力学曲线 | 第31-32页 |
3.2.3 孔雀石绿浓度对Enterobacter sp.B-20孔雀石绿降解的影响 | 第32页 |
3.2.4 初始pH值对Enterobacter sp.B-20孔雀石绿降解的影响 | 第32页 |
3.2.5 盐度对Enterobacter sp.B-20孔雀石绿降解的影响 | 第32页 |
3.2.6 温度对Enterobacter sp.B-20孔雀石绿降解的影响 | 第32页 |
3.2.7 金属离子对Enterobacter sp.B-20孔雀石绿降解的影响 | 第32页 |
3.2.8 生物量测定 | 第32-33页 |
3.2.9 统计分析 | 第33页 |
3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3-39页 |
3.3.1 Enterobacter sp.B-20孔雀石绿降解动力学曲线 | 第33-34页 |
3.3.2 孔雀石绿初始浓度对Enterobacter sp.B-20孔雀石绿降解的影响 | 第34页 |
3.3.3 初始pH值对Enterobacter sp.B-20孔雀石绿降解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3.3.4 盐度对Enterobacter sp.B-20孔雀石绿降解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3.3.5 温度对Enterobacter sp.B-20孔雀石绿降解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3.3.6 金属离子对Enterobacter sp.B-20孔雀石绿降解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4 菌株Klebsiella sp.WA-1的孔雀石绿降解特性研究 | 第40-48页 |
4.1 材料、试剂与仪器 | 第40页 |
4.1.1 菌种 | 第40页 |
4.1.2 培养基 | 第40页 |
4.1.3 主要试剂 | 第40页 |
4.1.4 主要仪器 | 第40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40-42页 |
4.2.1 菌株活化 | 第40-41页 |
4.2.2 菌株Klebsiella sp.WA-1孔雀石绿降解动力学曲线 | 第41页 |
4.2.3 孔雀石绿浓度对菌株Klebsiella sp.WA-1孔雀石绿降解的影响 | 第41页 |
4.2.4 初始pH值对菌株Klebsiella sp.WA-1孔雀石绿降解的影响 | 第41页 |
4.2.5 盐度对菌株Klebsiella sp.WA-1孔雀石绿降解的影响 | 第41页 |
4.2.6 温度对菌株Klebsiella sp.WA-1孔雀石绿降解的影响 | 第41页 |
4.2.7 金属离子对菌株Klebsiella sp.WA-1孔雀石绿降解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4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2-47页 |
4.3.1 孔雀石绿降解动力学曲线 | 第42页 |
4.3.2 孔雀石绿初始浓度对菌株Klebsiella sp.WA-1降解孔雀石绿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4.3.3 初始pH值对菌株Klebsiella sp.WA-1降解孔雀石绿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4.3.4 盐度对菌株Klebsiella sp.WA-1降解孔雀石绿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4.3.5 温度对菌株Klebsiella sp.WA-1孔雀石绿降解的影响 | 第45页 |
4.3.6 金属离子对菌株Klebsiella sp.WA-1降解孔雀石绿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5 Enterobacter sp.B-20孔雀石降解机理初步研究 | 第48-73页 |
5.1 材料、试剂与仪器 | 第48-49页 |
5.1.1 试验菌株 | 第48页 |
5.1.2 培养基 | 第48页 |
5.1.3 主要试剂 | 第48页 |
5.1.4 主要仪器 | 第48-49页 |
5.2 方法与步骤 | 第49-54页 |
5.2.1 菌株的活化 | 第49页 |
5.2.2 菌株Enterobacter sp.B-20的处理 | 第49页 |
5.2.3 总RNA提取 | 第49-50页 |
5.2.4 总RNA质量检测 | 第50页 |
5.2.5 cDNA文库构建 | 第50-52页 |
5.2.6 cDNA文库测序 | 第52页 |
5.2.7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| 第52页 |
5.2.8 参考基因组比对 | 第52-53页 |
5.2.9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| 第53页 |
5.2.10 相关性分析 | 第53页 |
5.2.11 显著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| 第53页 |
5.2.12 差异表达转录本的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 | 第53-54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4-72页 |
5.3.1 总RNA质量分析 | 第54-55页 |
5.3.2 测序数据质量 | 第55页 |
5.3.3 参考基因组比对 | 第55-56页 |
5.3.4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| 第56-57页 |
5.3.5 相关性分析 | 第57-58页 |
5.3.6 显著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| 第58-60页 |
5.3.7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 | 第60-61页 |
5.3.8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 Pathway富集 | 第61-67页 |
5.3.9 与孔雀石绿代谢相关的关键基因筛选 | 第67-72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全文结论 | 第73-74页 |
研究展望 | 第74-75页 |
论文创新点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80-83页 |
致谢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