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符号对照表 | 第14-15页 |
缩略语对照表 | 第15-1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8-24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8-19页 |
1.2 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| 第19-21页 |
1.3 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21-24页 |
第二章 机载雷达杂波模型及杂波特性分析 | 第24-54页 |
2.1 引言 | 第24页 |
2.2 机载雷达杂波信号模型 | 第24-31页 |
2.2.1 平面阵机载雷达杂波信号模型 | 第24-28页 |
2.2.2 共形阵机载雷达杂波信号模型 | 第28-31页 |
2.3 杂波仿真方法 | 第31-36页 |
2.3.1 平面阵杂波仿真方法 | 第31-34页 |
2.3.2 共形阵杂波仿真方法 | 第34-36页 |
2.4 杂波特性分析 | 第36-47页 |
2.4.1 平面阵杂波特性分析 | 第36-40页 |
2.4.2 共形阵杂波特性分析 | 第40-47页 |
2.5 天线的极化 | 第47-49页 |
2.5.1 极化的概念 | 第47-48页 |
2.5.2 极化对阵列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2.6 互耦 | 第49-52页 |
2.6.1 互耦的概念 | 第49页 |
2.6.2 阵列的互耦特性 | 第49-52页 |
2.6.3 互耦对导向矢量的影响 | 第52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第三章 平面阵空时二维信号处理方法研究及其在共形阵中的适用性 | 第54-80页 |
3.1 引言 | 第54页 |
3.2 空时自适应处理基本原理 | 第54-57页 |
3.2.1 全空时自适应处理的基本原理 | 第54-56页 |
3.2.2 降维空时自适应处理的基本原理 | 第56-57页 |
3.3 空时自适应处理方法研究 | 第57-64页 |
3.3.1 常规PD方法研究 | 第57-58页 |
3.3.2 mDT方法研究 | 第58-61页 |
3.3.3 仿真实验 | 第61-64页 |
3.4 局部补偿算法及其在共形阵中的适用性分析 | 第64-73页 |
3.4.1 多普勒补偿算法 | 第65-67页 |
3.4.2 角度多普勒补偿算法 | 第67-69页 |
3.4.3 多空间方位补偿算法 | 第69-70页 |
3.4.4 仿真实验 | 第70-73页 |
3.5 俯仰预滤波算法及其在共形阵中的适用性分析 | 第73-79页 |
3.5.1 算法原理 | 第73-76页 |
3.5.2 仿真实验 | 第76-79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79-80页 |
第四章 共形阵空时二维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| 第80-94页 |
4.1 引言 | 第80页 |
4.2 共形阵补偿算法 | 第80-85页 |
4.2.1 共形阵的角度多普勒补偿算法 | 第80-82页 |
4.2.2 共形阵的多空间方位补偿算法 | 第82-83页 |
4.2.3 仿真实验 | 第83-85页 |
4.3 互耦补偿方法 | 第85-92页 |
4.3.1 导向矢量补偿方法 | 第85-86页 |
4.3.2 数据补偿方法 | 第86-87页 |
4.3.3 仿真实验 | 第87-9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92-94页 |
第五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| 第94-96页 |
5.1 工作总结 | 第94-95页 |
5.2 工作展望 | 第95-9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6-100页 |
致谢 | 第100-10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02-10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