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9-12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1.2 研究方法 | 第9-10页 |
1.3 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0页 |
1.4 研究框架 | 第10-12页 |
第2章 预付式消费的一般概述 | 第12-17页 |
2.1 预付式消费的概念 | 第12-13页 |
2.2 预付式消费的特点 | 第13-14页 |
2.2.1 交易双方共赢性 | 第13页 |
2.2.2 消费预付卡多样性 | 第13-14页 |
2.2.3 消费者单方风险性 | 第14页 |
2.2.4 支付结算管理的特殊性 | 第14页 |
2.3 关于预付式消费交易法律构造的观点及评价 | 第14-17页 |
2.3.1 单一合同说 | 第15页 |
2.3.2 两种合同说 | 第15-16页 |
2.3.3 笔者评价 | 第16-17页 |
第3章 预付式消费的风险及成因分析 | 第17-24页 |
3.1 我国预付式消费的现状——以吉林省为例 | 第17页 |
3.2 预付式消费交易面临的主要风险 | 第17-21页 |
3.2.1 消费者层面的风险 | 第18-20页 |
3.2.2 经营者层面的风险 | 第20页 |
3.2.3 社会层面的风险 | 第20-21页 |
3.3 预付式消费主要风险产生的原因 | 第21-24页 |
3.3.1 预付式消费的法律规制有缺陷 | 第21-22页 |
3.3.2 预付式消费的监管制度不完善 | 第22-23页 |
3.3.3 消费者维权意识淡薄 | 第23-24页 |
第4章 域外及台湾地区预付式消费的风险防范措施 | 第24-31页 |
4.1 美国预付式消费的规制 | 第24-26页 |
4.1.1 存款保险制度 | 第24-25页 |
4.1.2 电子预付卡的监管制度 | 第25页 |
4.1.3 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其他规定 | 第25-26页 |
4.2 日本预付式消费的规制 | 第26-28页 |
4.2.1 申报登记制度 | 第26-27页 |
4.2.2 法律地位继承制度 | 第27页 |
4.2.3 保证金烘托制度 | 第27-28页 |
4.2.4 监督制度和支付服务协会自律制度 | 第28页 |
4.3 台湾地区预付式消费的规制 | 第28-30页 |
4.3.1 私法调整与公法监管双轨制 | 第29页 |
4.3.2 债务履行保证制度 | 第29-30页 |
4.4 对我国的立法启示 | 第30-31页 |
第5章 我国预付式消费风险防范措施思考 | 第31-36页 |
5.1 完善预付式消费的法律法规 | 第31-33页 |
5.1.1 出台关于预付式消费的专项法律,提高立法层级 | 第31页 |
5.1.2 完善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的相关规定 | 第31-32页 |
5.1.3 完善《合同法》的相关规定 | 第32页 |
5.1.4 创立我国现行立法中没有规定的制度 | 第32-33页 |
5.2 完善预付式消费的监管制度 | 第33-35页 |
5.2.1 明确监管主体 | 第33-34页 |
5.2.2 建立企业信息公示制度 | 第34页 |
5.2.3 建立资金安全监管制度 | 第34-35页 |
5.3 提高预付式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| 第35-36页 |
结束语 | 第36-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40页 |
作者简历 | 第40-41页 |
后记 | 第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