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9页 |
1.2.1 无线电测向的发展及体制概述 | 第14-15页 |
1.2.2 超宽带天线的历史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9页 |
1.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相关干涉仪测向算法介绍 | 第21-35页 |
2.1 引言 | 第21页 |
2.2 单通道相关干涉仪测向算法简介 | 第21-24页 |
2.3 双通道相关干涉仪测向算法介绍 | 第24-34页 |
2.3.1 测向原理 | 第24-25页 |
2.3.2 样本库的建立 | 第25-27页 |
2.3.3 待测信号相位差的获取 | 第27-28页 |
2.3.4 相关比较系数的计算 | 第28-29页 |
2.3.5 算法仿真实验 | 第29-33页 |
2.3.6 对算法的一些改进 | 第33-3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超宽带圆片及圆球单极子天线的研究与设计 | 第35-53页 |
3.1 引言 | 第35页 |
3.2 超宽带圆片单极子天线的仿真分析 | 第35-45页 |
3.2.1 超宽带圆片单极子天线的背景介绍 | 第35-36页 |
3.2.2 平面超宽带圆片单极子天线的仿真分析 | 第36-40页 |
3.2.3 圆片单极子天线的小型化研究 | 第40-43页 |
3.2.4 辐射特性的改善 | 第43-45页 |
3.3 超宽带圆球单极子天线的设计 | 第45-51页 |
3.3.1 天线的基本结构及仿真分析 | 第45-50页 |
3.3.2 圆球单极子天线的加工、实测 | 第50-5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第四章 基于共面波导馈电方式的超宽带平面单极子天线设计 | 第53-67页 |
4.1 引言 | 第53页 |
4.2 共面波导的结构特点 | 第53-54页 |
4.3 具有三角形接地平面的超宽带平面单极子天线设计 | 第54-60页 |
4.3.1 天线的基本结构 | 第54页 |
4.3.2 天线的仿真分析 | 第54-57页 |
4.3.3 天线的加工与实测 | 第57-60页 |
4.4 具有椭圆开槽结构的超宽带平面单极子天线设计 | 第60-64页 |
4.4.1 天线的基本结构 | 第60页 |
4.4.2 天线的仿真分析 | 第60-62页 |
4.4.3 天线的加工与实测 | 第62-64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4-67页 |
第五章 集总元件加载的超宽带圆盘单极子天线设计 | 第67-79页 |
5.1 引言 | 第67页 |
5.2 集总元件加载的圆盘单极子天线设计 | 第67-77页 |
5.2.1 天线的基本结构 | 第68-69页 |
5.2.2 天线的仿真分析 | 第69-76页 |
5.2.3 天线的加工与实测 | 第76-77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77-79页 |
第六章 相关干涉仪测向天线系统的试验验证 | 第79-85页 |
6.1 引言 | 第79页 |
6.2 试验验证部署 | 第79-80页 |
6.3 试验测试步骤及结果分析 | 第80-83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83-85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5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91页 |
致谢 | 第91-93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9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(录用)论文情况 | 第9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| 第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