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10-12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“准则”的制定背景、现状与重大争议条款概述 | 第12-17页 |
第一节 “准则”的制定背景 | 第12-15页 |
一、“准则”的提出 | 第12-13页 |
二、签署《南海各方行动宣言》 | 第13页 |
三、“准则”磋商的再提出 | 第13-15页 |
第二节 “准则”的现状与重大争议条款概述 | 第15-17页 |
一、“准则”磋商的现状 | 第15页 |
二、“准则”磋商的重大争议条款概述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“准则”的法律性质 | 第17-20页 |
第一节 关于“准则”性质的分歧 | 第17-18页 |
一、《宣言》的法律性质 | 第17页 |
二、“准则”的法律性质的分歧 | 第17-18页 |
第二节 确定“准则”性质的困境 | 第18-19页 |
小结 | 第19-20页 |
第三章 “准则”关于“武力或以武力威胁”条款的概念界定 | 第20-28页 |
第一节 海上执法使用武力的合法性 | 第21-25页 |
一、《宣言》不禁止在海上执法过程中使用武力 | 第21-22页 |
二、海上执法使用武力存在国际法基础 | 第22-24页 |
三、南海周边国家对“海上执法使用武力”的相关立法 | 第24-25页 |
四、“准则”磋商的重点 | 第25页 |
第二节 中国的军事建设不等于使用武力威胁 | 第25-27页 |
一、各国在南海的军事行动 | 第25-26页 |
二、我国的军事国防建设合情合理 | 第26-27页 |
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四章 “准则”中的“自我克制”条款的内涵 | 第28-35页 |
第一节 单方面提交国际司法仲裁机构 | 第29-31页 |
一、菲律宾提起仲裁违反《宣言》第四条的规定 | 第29-30页 |
二、单方面提交仲裁使得争端扩大化、复杂化 | 第30-31页 |
第二节 岛礁建设的合法性分析 | 第31-34页 |
一、岛礁建设符合国际法 | 第31-33页 |
二、驳斥他国对中国岛礁建设的无端指责以及仲裁庭的错误裁决 | 第33-34页 |
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五章 “准则”中的“航行自由”界定 | 第35-44页 |
第一节 航行自由的法律制度 | 第35-36页 |
第二节 专属经济区军事航行的合法性 | 第36-37页 |
第三节 “准则”对专属经济区军事航行的限制 | 第37-39页 |
一、国际法不禁止对专属经济区军事航行进行限制 | 第37-38页 |
二、东南亚国家在专属经济区军事航行的问题上与中国存在共识 | 第38-39页 |
三、利用“准则”对专属经济区军事航行加以合理限制 | 第39页 |
第四节 外国军舰在领海的无害通过权 | 第39-43页 |
一、《公约》关于外国船舶无害领海通过的一般性规定 | 第40页 |
二、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对领海无害通过制度的不同解读 | 第40-41页 |
三、“准则”应坚持相互尊重各国法律和规章的底线 | 第41-43页 |
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六章 中国的应对策略 | 第44-48页 |
第一节 坚持中国南海主权立场,强化对南海的实际管辖 | 第44-45页 |
一、强化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主权立场 | 第44-45页 |
二、加强实施海上管辖以及维权措施 | 第45页 |
第二节 积极参与准则磋商,塑造符合本地区利益的南海秩序 | 第45-46页 |
一、把握南海地区规则制定权,承担维护南海和平稳定之重任 | 第45页 |
二、克服域外国家的干扰和阻碍,建立多层次危机管控机制 | 第45-46页 |
第三节 加强南海海上合作,增强互信和共识 | 第46-48页 |
一、中国与东盟国家南海合作的困境与出路 | 第46-47页 |
二、强化对话合作,巩固共识与成果 | 第47-48页 |
结语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6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56-57页 |
后记 | 第57-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