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1 经济技术合作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经济技术合作模式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1.2.3 中蒙经济技术合作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4 现有研究成果的简要评价 | 第14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| 第15-17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4.2 研究框架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| 第17-24页 |
2.1 基本概念界定 | 第17-22页 |
2.1.1 技术 | 第17-19页 |
2.1.2 技术流 | 第19页 |
2.1.3 贸易与技术的关系 | 第19-20页 |
2.1.4 技术密集型贸易结构 | 第20-22页 |
2.1.5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| 第22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22-24页 |
2.2.1 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理论 | 第22页 |
2.2.2 优势互补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2.3 相互依存理论 | 第23-24页 |
第3章 中蒙能源经济技术合作需求分析 | 第24-31页 |
3.1 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分析 | 第24-28页 |
3.1.1 中国对石油的供应和需求现状 | 第25-26页 |
3.1.2 中国对煤炭的供应和需求现状 | 第26-28页 |
3.1.3 中国对天然气的供应和需求现状 | 第28页 |
3.2 中蒙能源经济技术合作的需求分析 | 第28-31页 |
第4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比较 | 第31-47页 |
4.1 中韩经济技术合作 | 第31-32页 |
4.1.1 中韩经济技术合作概况 | 第31页 |
4.1.2 从互补到竞争合作模式 | 第31-32页 |
4.1.3 模式适用范围 | 第32页 |
4.2 中俄经济技术合作 | 第32-34页 |
4.2.1 中俄经济技术合作概况 | 第32-33页 |
4.2.2 研发、生产和销售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技术合作模式 | 第33页 |
4.2.3 模式适用范围 | 第33-34页 |
4.3 中非经济技术合作 | 第34-35页 |
4.3.1 中非经济技术合作概况 | 第34页 |
4.3.2 以援助为主的经济技术合作模式 | 第34-35页 |
4.3.3 模式适用范围 | 第35页 |
4.4 中日经济技术合作 | 第35-37页 |
4.4.1 中日经济技术合作概况 | 第35-36页 |
4.4.2 援助为主—相互合作的经济技术模式 | 第36-37页 |
4.4.3 适用范围 | 第37页 |
4.5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比较 | 第37-38页 |
4.6 20世纪80年代中日经济技术合作经验借鉴 | 第38-41页 |
4.6.1 20世纪80年代中国、日本经济技术状况概述 | 第39-41页 |
4.7 80年代中日经济技术技术合作的成功因素 | 第41-43页 |
4.7.1 中日间互补关系 | 第41-42页 |
4.7.2 中日双方自身优势 | 第42-43页 |
4.8 20世纪80年代中日经济技术技术合作的经验借鉴 | 第43-47页 |
4.8.1 合作项目选址契合自身利益 | 第43页 |
4.8.2 注重培养人才 | 第43-44页 |
4.8.3 技术援助范围广泛 | 第44-45页 |
4.8.4 实时检查投资情况 | 第45-46页 |
4.8.5 日本对中国的ODA政策 | 第46页 |
4.8.6 实施新能源战略 | 第46-47页 |
第5章 中蒙能源经济技术合作模式选择 | 第47-60页 |
5.1 中蒙能源经济技术合作模式选择影响因素 | 第47-51页 |
5.1.1 经济水平与经济结构 | 第47-48页 |
5.1.2 总需求结构 | 第48页 |
5.1.3 科学技术水平 | 第48-49页 |
5.1.4 能源需求及储备 | 第49-50页 |
5.1.5 高层次人才水平 | 第50页 |
5.1.6 人文及法律因素 | 第50-51页 |
5.2 中蒙经济技术合作相关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| 第51-53页 |
5.2.1 数据的选取及来源 | 第51页 |
5.2.2 灰色关联分析法 | 第51-52页 |
5.2.3 结果与评价 | 第52-53页 |
5.3 中蒙能源经济技术合作模式选择过程 | 第53-54页 |
5.4 中蒙能源经济技术合作的初步模式 | 第54-55页 |
5.4.1 注重合作的循序渐进 | 第54-55页 |
5.4.2 中蒙开展补偿贸易,应明确贸易补偿并非长久之计 | 第55页 |
5.5 中蒙能源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模式 | 第55-56页 |
5.5.1 技术提升是核心 | 第55页 |
5.5.2 可行性分析是基础 | 第55-56页 |
5.5.3 项目选址是关键 | 第56页 |
5.5.4 政策引导是动力 | 第56页 |
5.6 中能源蒙经济技术合作模式研究构建 | 第56-60页 |
5.6.1 建立互联机制 | 第56-57页 |
5.6.2 打造产业集群 | 第57-58页 |
5.6.3 补偿贸易模式 | 第58-59页 |
5.6.4 建立技术交流基地 | 第59页 |
5.6.5 B0T模式 | 第59-60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0-62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60-61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7页 |
研究生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| 第67-68页 |
后记与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