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畜牧、动物医学、狩猎、蚕、蜂论文--动物医学(兽医学)论文--兽医基础科学论文--家畜微生物学(兽医病原微生物学)论文--病原细菌论文

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强弱毒株诱导IL-1β成熟与分泌差异的研究

摘要第8-12页
ABSTRACT第12-16页
第1章 文献综述第17-31页
    1.1 多杀性巴氏杆菌概述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病原学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毒力相关因子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致病机制第20页
    1.2 炎症反应中重要的信号通路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TLR信号通路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NF-κB信号通路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JNK信号通路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p38 MAPK信号通路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PI3K信号通路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6 SyK信号通路第24页
    1.3 炎症小体概述第24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炎症小体的结构和功能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NLRP3炎症小体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AIM2炎症小体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NLRC4炎症小体第28-29页
    1.4 重要的炎症细胞因子IL-1β第29-31页
第2章 引言第31-35页
    2.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1-32页
    2.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多杀性巴氏杆菌强弱毒株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差异的研究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多杀性巴氏杆菌强弱毒株引起的炎症信号通路与pro-IL-1β转录的研究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多杀性巴氏杆菌强弱毒株诱导IL-1β成熟与分泌差异的研究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多杀性巴氏杆菌强弱毒株感染小鼠炎症反应差异的研究第33页
    2.3 技术路线第33-35页
第3章 多杀性巴氏杆菌强弱毒株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差异的研究第35-43页
    3.1 材料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菌种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实验动物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主要材料和试剂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主要试剂的配制第36-37页
    3.2 方法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细胞模型中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培养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致病性实验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细胞感染模型的建立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ELISA检测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数据分析第38-39页
    3.3 结果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PmCQ2与PmCQ6菌落形态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PmCQ2与PmCQ6毒力的差异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PmCQ2与PmCQ6引起炎症细胞因子分泌第40-41页
    3.4 讨论第41-43页
第4章 多杀性巴氏杆菌强弱毒株引起的炎症信号通路与pro-IL-1β转录的研究第43-55页
    4.1 材料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主要材料和试剂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主要试剂的配制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引物第45页
    4.2 方法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荧光定量实验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抑制剂实验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数据分析第48页
    4.3 结果第48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PmCQ2与PmCQ6可能主要激活TLR2信号通路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PmCQ2与PmCQ6引起IL-1β前体转录无差异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p38信号通路在PmCQ2、PmCQ6感染中不同的调控作用第50-53页
    4.4 讨论第53-55页
第5章 多杀性巴氏杆菌强弱毒株诱导IL-1β成熟与分泌差异的研究第55-69页
    5.1 材料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实验动物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主要材料和试剂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主要试剂的配制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引物第56页
    5.2 方法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荧光定量实验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ELISA检测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细菌黏附实验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细胞吞噬实验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细菌的透射电镜检测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数据分析第58页
    5.3 结果第58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NLRP3炎症小体参与PmCQ2、PmCQ6诱导的IL-1β的分泌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K+外流参与PmCQ2、PmCQ6引起的NLRP3炎症小体激活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PmCQ2、PmCQ6引起NLRP3激活水平不同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细菌活性与细胞吞噬作用影响IL-1β的分泌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PmCQ2、PmCQ6荚膜厚度对IL-1β分泌的影响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 荚膜粗提物可诱导巨噬细胞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第65-66页
    5.4 讨论第66-69页
第6章 多杀性巴氏杆菌强弱毒株感染小鼠炎症反应差异的研究第69-77页
    6.1 材料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实验动物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主要材料和试剂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69页
    6.2 方法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小鼠肺HE染色检测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细菌肺脏定殖实验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小鼠肺泡灌洗实验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数据分析第71页
    6.3 结果第71-7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PmCQ2、PmCQ6引起小鼠肺组织不同程度炎症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PmCQ2、PmCQ6诱导宿主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PmCQ2、PmCQ6诱导外周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PmCQ2、PmCQ6诱导小鼠肺脏定殖情况第74-75页
    6.4 讨论第75-77页
第7章 结论第77-79页
    图片总结第77-79页
参考文献第79-93页
附录第93-95页
致谢第95-97页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、参与课题与学术会议第97-98页

论文共9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蛋氨酸对猪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及其关键基因表达的调控
下一篇:喹乙醇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损伤及VE、APS对其致毒作用的干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