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页 |
| 1 绪论 | 第7-11页 |
| 1.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7页 |
| 1.2 聚能射流形成及侵彻均质钢靶过程的研究现状 | 第7-8页 |
| 1.3 坦克目标易损性评估研究现状及趋势 | 第8-10页 |
| 1.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0-11页 |
| 2 典型坦克目标特性分析 | 第11-30页 |
| 2.1 目标坐标系 | 第13页 |
| 2.2 典型坦克系统组成及功能分析 | 第13-22页 |
| 2.2.1 典型坦克乘员系统 | 第13-14页 |
| 2.2.2 典型坦克防护系统 | 第14-17页 |
| 2.2.3 典型坦克推进系统 | 第17-19页 |
| 2.2.4 典型坦克武器系统 | 第19-22页 |
| 2.3 典型坦克毁伤级别划分 | 第22页 |
| 2.4 坦克目标易损性与关键部件易损性之间的关系 | 第22-27页 |
| 2.4.1 毁伤树分析法介绍 | 第22-23页 |
| 2.4.2 典型坦克M级毁伤树的建立 | 第23-25页 |
| 2.4.3 典型坦克F级毁伤树的建立 | 第25-26页 |
| 2.4.4 典型坦克K级毁伤树的建立 | 第26-27页 |
| 2.5 典型坦克目标计算机描述 | 第27-29页 |
| 2.5.1 目标计算机描述方法 | 第27-28页 |
| 2.5.2 典型坦克防护舱段计算机描述 | 第28页 |
| 2.5.3 典型坦克要害舱段计算机描述 | 第28-29页 |
| 2.6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| 3 破甲弹威力计算模型 | 第30-36页 |
| 3.1 破甲弹简介 | 第30-31页 |
| 3.2 弹体坐标系 | 第31页 |
| 3.3 射流成型及侵彻钢靶理论 | 第31-32页 |
| 3.4 材料厚度等效准则 | 第32-35页 |
| 3.5 典型破甲弹威力计算 | 第35页 |
| 3.6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| 4 坦克在破甲弹作用下的易损性评估方法 | 第36-48页 |
| 4.1 聚能射流与坦克目标交会模型 | 第36页 |
| 4.2 坦克目标易损性度量指标 | 第36页 |
| 4.3 坦克关键部件易损性计算模型 | 第36-44页 |
| 4.3.1 坦克关键部件易损性系数计算 | 第36-38页 |
| 4.3.2 易损性系数确定 | 第38-42页 |
| 4.3.3 典型坦克关键部件毁伤准则 | 第42-44页 |
| 4.4 坦克目标毁伤概率计算模型 | 第44-46页 |
| 4.4.1 聚能射流与坦克面单元交会模型 | 第44-45页 |
| 4.4.2 关键部件毁伤分析 | 第45页 |
| 4.4.3 坦克目标毁伤概率计算 | 第45-46页 |
| 4.5 坦克目标易损面积计算模型 | 第46-47页 |
| 4.6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| 5 典型坦克在某破甲弹作用下的易损性计算 | 第48-65页 |
| 5.1 典型坦克不同方位的易损性 | 第49-58页 |
| 5.1.1 典型坦克顶面的易损性分析 | 第50-52页 |
| 5.1.2 典型坦克左面的易损性分析 | 第52-54页 |
| 5.1.3 典型坦克右面的易损性分析 | 第54-55页 |
| 5.1.4 典型坦克前面的易损性分析 | 第55-56页 |
| 5.1.5 典型坦克后面的易损性分析 | 第56-57页 |
| 5.1.6 典型坦克不同方位的易损性分析 | 第57-58页 |
| 5.2 弹目交会条件对典型坦克易损性影响分析 | 第58-64页 |
| 5.2.1 俯仰角对典型坦克易损面积影响分析 | 第58-60页 |
| 5.2.2 偏航角对典型坦克易损面积影响分析 | 第60-62页 |
| 5.2.3 破甲弹命中方位分布对典型坦克易损性影响分析 | 第62-64页 |
| 5.3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| 6 总结 | 第65-67页 |
| 6.1 结论 | 第65-66页 |
| 6.2 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66-67页 |
| 致谢 | 第67-6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8-72页 |
|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及发表的论文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