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畜牧、动物医学、狩猎、蚕、蜂论文--动物医学(兽医学)论文--兽医基础科学论文--家畜微生物学(兽医病原微生物学)论文--家畜病毒学论文

H9N2内部基因盒对H5亚型重配禽流感病毒致病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

摘要第3-6页
Abstract第6-9页
符号说明第13-16页
综述第16-42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6页
    1.2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第16-17页
    1.3 H9N2病毒在我国的进化第17-19页
    1.4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在我国生物学特性的演变第19-20页
    1.5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在我国频繁提供内部基因给其它亚型流感病毒第20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提供内部基因给H5亚型病毒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提供内部基因给H7亚型病毒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提供内部基因给其它亚型病毒第22-25页
    1.6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在我国家禽和人类及其它哺乳动物的适应性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表面蛋白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内部蛋白第26-29页
    1.7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在我国感染家禽和人类的概况第29页
    1.8 总结第29-30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30-42页
第一章 S基因型H9N2内部基因盒对H5亚型重配病毒致病力的影响第42-68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42-43页
    2.2 材料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毒株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细胞、鸡胚和实验动物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主要试剂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主要仪器第44页
    2.3 方法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重配病毒的拯救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病毒的滴定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病毒生长曲线的测定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聚合酶活性的检测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SPF鸡致病性和传播性实验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小鼠致病性实验第47-48页
    2.4 结果第48-6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内部基因盒来自S基因型H9N2的H5重配病毒的拯救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S基因型H9N2病毒内部基因盒降低H5重配病毒在体外细胞中的复制能力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S基因型H9N2病毒内部基因盒降低H5重配病毒聚合酶活性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S基因型H9N2病毒内部基因盒降低H5重配病毒对鸡的毒力和复制能力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传播效力试验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6 S基因型H9N2病毒内部基因盒降低H5重配病毒对小鼠的毒力和复制能力第57-6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7 S基因型H9N2病毒内部基因盒对重配H5病毒刺激宿主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第61-62页
    2.5 讨论第62-65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65-68页
第二章 H9N2不同进化谱系PB2和M基因对重配H5病毒在禽类动物模型上致病性的影响及机制探索第68-94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68-70页
    3.2 材料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毒株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细胞、鸡胚和实验动物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主要试剂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主要仪器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分子生物学软件第71页
    3.3 方法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基因序列分析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重配病毒的拯救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重配病毒在禽类细胞上复制能力的测定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病毒蛋白的表达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免疫荧光试验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不同进化谱系PB2影响H9N2病毒RNP聚合酶活性检测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7 电镜试验第73页
    3.4 结果第73-8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携带G1-like PB2和G1-like M基因的H9N2病毒在禽源H9N2病毒中占主导地位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内部基因来自H9N2病毒的重配H5病毒的产生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G1-like M和G1-like PB2基因增强重配H5病毒对鸡的毒力和复制能力第77-8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G1-like M和G1-like PB2基因增强重配H5病毒在禽类细胞系上的复制能力和蛋白表达水平第80-8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G1-like PB2蛋白提高S基因型H9N2病毒在禽类细胞系上的聚合酶活性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6 G1-like PB2基因增强PB2蛋白在禽类细胞上核输入能力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7 G1-like M基因增加重配H5病毒在禽类细胞上的球形病毒粒子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8 G1-like M基因增强M1蛋白在禽类细胞上协助RNP核输出的能力第86-88页
    3.5 讨论第88-90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90-94页
第三章 H9N2不同进化谱系PB2和M基因对重配H5病毒在哺乳类动物模型上致病性的影响及机制探索第94-119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94-95页
    4.2 材料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毒株第9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细胞、鸡胚和实验动物第9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主要试剂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主要仪器第9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分子生物学软件第96页
    4.3 方法第96-9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基因序列分析第9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重配病毒的拯救第9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重配病毒在哺乳类动物细胞复制能力的测定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病毒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第9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免疫荧光试验第9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聚合酶活性测定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电镜试验第98页
    4.4 结果第98-11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携带G1-like PB2和M基因的H9N2病毒在我国H9N2病毒中占主导地位第98-10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重配病毒在哺乳类动物细胞感染性测定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G1-like M和G1-like PB2基因增强重配H5病毒对小鼠的毒力和复制能力第102-10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G1-like M和G1-like PB2基因增强重配H5病毒在哺乳动物细胞系上的复制能力和蛋白表达水平第105-10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G1-like PB2蛋白提高S基因型H9N2病毒在哺乳动物细胞系上的聚合酶活性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6 G1-like PB2基因增强PB2蛋白在哺乳动物细胞系上核输入能力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7 G1-like M基因增加重配H5病毒在哺乳动物细胞上的球形病毒粒子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8 G1-like M基因增强M1蛋白在哺乳动物细胞上协助RNP核输出的能力第111-113页
    4.5 讨论第113-115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115-119页
第四章 基于TMT技术研究含S和H基因型H9N2内部基因盒的重配H5病毒感染鸡肺脏的差异表达蛋白第119-147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119-120页
    5.2 材料第120-12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毒株第12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细胞、鸡胚和实验动物第12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主要试剂第12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主要仪器第120-121页
    5.3 方法第121-12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SPF鸡感染性实验第12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蛋白样品制备第12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蛋白浓度测定第121-12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SDS-PAGE电泳样品检测实验第12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蛋白还原烷基化及酶解第12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 蛋白标记及质谱分析第12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7 数据分析第122-12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8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2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9 qRT-PCR验证第123页
    5.4 结果第123-14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比较H5/S和H5/H重配病毒对SPF鸡的毒力第123-12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比较H5/S和H5/H重配病毒在SPF鸡肺中的复制能力第12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筛选H5/H和H5/S重配病毒感染鸡的肺脏差异蛋白组第125-13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差异蛋白组的生物信息功能分析第133-13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5 差异蛋白的qRT-PCR验证第139-140页
    5.5 讨论第140-143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143-147页
全文小结第147-148页
致谢第148-149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9-150页

论文共15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重组嵌合新城疫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H7N9和H9N2亚型禽流感疫苗研制中的应用
下一篇: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机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