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离散到回归--伍金扎西人生史研究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绪论 | 第10-25页 |
| 一、研究缘起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| (一)研究缘起 | 第10-12页 |
| (二)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| 二、拟解决的核心问题 | 第12-13页 |
| 三、学术史回顾 | 第13-21页 |
| (一)离散与回归 | 第13-15页 |
| (二)人生史 | 第15-17页 |
| (三)对斯科特“逃避国家”理论的相关讨论 | 第17-21页 |
| 四、田野过程、资料获取及研究方法 | 第21-23页 |
| (一)西托拉卡村 | 第21-22页 |
| (二)田野过程及资料获取 | 第22页 |
| (三)研究方法 | 第22-23页 |
| 五、文本呈现中的“多音位”尝试 | 第23-25页 |
| 第一章 出身 | 第25-33页 |
| 第一节 生于乱世 | 第25-28页 |
| 一、察隅 | 第25-26页 |
| 二、乱世 | 第26-28页 |
| 三、长子 | 第28页 |
| 第二节 身为农奴 | 第28-33页 |
| 一、乌拉差役 | 第29-30页 |
| 二、税 | 第30-33页 |
| 第二章 离散缅甸 | 第33-78页 |
| 第一节 逃避统治 | 第33-37页 |
| 一、向往囊塔贵 | 第33-34页 |
| 二、逃离 | 第34-35页 |
| 三、缅甸故乡人 | 第35-37页 |
| 第二节 早期生活 | 第37-47页 |
| 一、“无政府”状态 | 第37-39页 |
| 二、婚姻 | 第39-42页 |
| 三、生计 | 第42-45页 |
| 四、为父 | 第45-47页 |
| 第三节 生活好转 | 第47-52页 |
| 一、劳动力充足 | 第47-48页 |
| 二、当村长 | 第48-51页 |
| 三、分家 | 第51-52页 |
| 第四节 周围的人 | 第52-62页 |
| 一、族群 | 第52-57页 |
| 二、语言、风俗 | 第57-60页 |
| 三、无国家性 | 第60-62页 |
| 第五节 与中国的交集 | 第62-74页 |
| 一、贸易 | 第62-63页 |
| 二、宣传册与广播 | 第63-64页 |
| 三、留宿勘界人 | 第64-66页 |
| 四、力普拉卡的界碑 | 第66-73页 |
| 五、儿子洛松救人 | 第73-74页 |
| 小结:离散选择与反国家性 | 第74-78页 |
| 一、黑暗的农奴制度和残酷的阶级压迫 | 第74-75页 |
| 二、历史转折时期短暂的社会动荡 | 第75-76页 |
| 三、向往“Zomia”深山里的平权社会 | 第76页 |
| 四、牵强的反国家性 | 第76-78页 |
| 第三章 回归故土 | 第78-102页 |
| 第一节 回归过程 | 第78-86页 |
| 一、1984年回乡探亲 | 第78-80页 |
| 二、1986年回归故土 | 第80-86页 |
| 第二节 “缅民” | 第86-92页 |
| 一、安家西托拉卡 | 第86-88页 |
| 二、“缅民” | 第88-92页 |
|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| 第92-97页 |
| 一、获得国籍 | 第92-93页 |
| 二、孙子的驾照 | 第93页 |
| 三、地位的转变 | 第93-96页 |
| 四、西托之舞 | 第96-97页 |
| 小结:回归选择与斯科特谎言 | 第97-102页 |
| 一、思乡之情 | 第97-98页 |
| 二、故乡巨变 | 第98页 |
| 三、家国召唤 | 第98-99页 |
| 四、斯科特谎言 | 第99-100页 |
| 五、未被区分的“国家” | 第100-102页 |
| 第四章 活在新时代 | 第102-135页 |
| 第一节 生计变迁 | 第102-113页 |
| 一、表现 | 第102-109页 |
| 二、原因 | 第109-111页 |
| 三、影响 | 第111-113页 |
| 第二节 西托拉卡的年 | 第113-120页 |
| 一、备年货 | 第114页 |
| 二、抓阄坐庄 | 第114-115页 |
| 三、大扫除 | 第115页 |
| 四、杀猪 | 第115-116页 |
| 五、丢旧和古突 | 第116-117页 |
| 六、除夕 | 第117页 |
| 七、春节 | 第117-118页 |
| 八、做客 | 第118-119页 |
| 九、运动会 | 第119页 |
| 十、挂经幡 | 第119-120页 |
| 第三节 婚礼仪式 | 第120-125页 |
| 一、现场的布置 | 第121页 |
| 二、拦门酒 | 第121-122页 |
| 三、敬酒 | 第122页 |
| 四、正式开始 | 第122-124页 |
| 五、婚宴 | 第124页 |
| 六、最后一波 | 第124-125页 |
| 第四节 孙子的新房 | 第125-128页 |
| 一、选址及样式 | 第125-126页 |
| 二、装饰 | 第126-127页 |
| 三、院落 | 第127-128页 |
| 第五节 浴火西天 | 第128-133页 |
| 一、晚年 | 第128-131页 |
| 二、浴火西天 | 第131-133页 |
| 小结:善治之国民自归 | 第133-135页 |
| 结论 | 第135-138页 |
| 附录 :回归“缅民”家庭档案 | 第138-17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78-186页 |
| 致谢 | 第186-189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