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英文缩略表 | 第10-11页 |
引言 | 第11-13页 |
第1章 实验研究 | 第13-27页 |
1.1 研究对象 | 第13-16页 |
1.1.1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| 第13-14页 |
1.1.2 分组方法 | 第14页 |
1.1.3 治疗方法 | 第14页 |
1.1.4 观察指标 | 第14-15页 |
1.1.5 疗效评价标准 | 第15-16页 |
1.1.6 统计分析 | 第16页 |
1.2 结果 | 第16-19页 |
1.2.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| 第16-17页 |
1.2.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病原菌清除率比较 | 第17页 |
1.2.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| 第17-18页 |
1.2.4 两组患者炎症指标比较 | 第18页 |
1.2.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| 第18-19页 |
1.3 讨论 | 第19-22页 |
1.3.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发病机制分析 | 第19-20页 |
1.3.2 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细菌感染分析 | 第20-22页 |
1.3.3 莫西沙星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分析 | 第22页 |
1.4 结论 | 第2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2-27页 |
第2章 综述 | 第27-48页 |
2.1 莫西沙星概述 | 第27-28页 |
2.1.1 莫西沙星适应症 | 第27页 |
2.1.2 莫西沙星作用机制 | 第27页 |
2.1.3 莫西沙星药代动力学 | 第27-28页 |
2.1.4 莫西沙星体内分布情况 | 第28页 |
2.1.5 莫西沙星体内代谢情况 | 第28页 |
2.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概述 | 第28-34页 |
2.2.1 流行病学 | 第29页 |
2.2.2 病因 | 第29-30页 |
2.2.3 危险因素 | 第30页 |
2.2.4 发病机制 | 第30-31页 |
2.2.5 病理生理 | 第31-33页 |
2.2.6 诊断标准 | 第33页 |
2.2.7 病情评估 | 第33页 |
2.2.8 稳定期治疗 | 第33-34页 |
2.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概述 | 第34-43页 |
2.3.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流行病学 | 第34页 |
2.3.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诊定和分型 | 第34-35页 |
2.3.3 不同分型的抗生素使用情况 | 第35页 |
2.3.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全身症状 | 第35页 |
2.3.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病因学 | 第35-36页 |
2.3.6 AECOPD抗菌治疗5R原则 | 第36页 |
2.3.7 AECOPD不是CAP | 第36页 |
2.3.8 如何进行AECOPD的临床评估 | 第36-37页 |
2.3.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危害 | 第37-38页 |
2.3.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治疗新策略 | 第38-41页 |
2.3.11 AECOPD辅助治疗措施 | 第41页 |
2.3.12 AECOPD出院和随访 | 第41页 |
2.3.13 AECOPD治疗失败的原因 | 第41页 |
2.3.14 AECOPD对COPD进展的影响 | 第41页 |
2.3.1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预防 | 第41-42页 |
2.3.1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自我管理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8页 |
结论 | 第48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0页 |
导师简介 | 第50-5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1-52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