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1 公路水毁灾害成因与等级划分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2.2 公路水毁防护与治理研究 | 第13-15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天山公路水毁灾害分析与预测 | 第17-39页 |
2.1 天山区域特征 | 第17-19页 |
2.1.1 地质构造 | 第17-18页 |
2.1.2 地形地貌 | 第18页 |
2.1.3 气象条件 | 第18-19页 |
2.2 水毁成因与类型 | 第19-29页 |
2.2.1 冲刷型水毁 | 第20-25页 |
2.2.2 漫流型水毁 | 第25-27页 |
2.2.3 淤埋型水毁 | 第27-29页 |
2.2.4 混合型水毁 | 第29页 |
2.3 水毁灾害分布与危险度分析 | 第29-34页 |
2.3.1 现有水毁分布 | 第29-30页 |
2.3.2 水毁路段危险度指标 | 第30-31页 |
2.3.3 路基水毁路段危险度分段 | 第31-34页 |
2.4 天山公路沿河路基水毁发展趋势预测 | 第34-38页 |
2.4.1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4页 |
2.4.2 水毁发展严重性预测指标 | 第34-36页 |
2.4.3 天山公路水毁发展严重性预测 | 第36-38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三章 天山公路沿线流域特征研究 | 第39-59页 |
3.1 河流总体特征 | 第39-45页 |
3.1.1 河流形貌特征 | 第39-40页 |
3.1.2 河流断面特征 | 第40-41页 |
3.1.3 河床物质特征及其分类 | 第41-42页 |
3.1.4 河流水文特征及分类 | 第42-45页 |
3.2 设计流量估算方法 | 第45-49页 |
3.2.1 水文站资料分析法 | 第45-47页 |
3.2.2 地区性公式分析法 | 第47-48页 |
3.2.3 典型形态断面分析法 | 第48页 |
3.2.4 暴雨推理公式分析法 | 第48-49页 |
3.3 天山公路沿岸流域设计流量估算研究 | 第49-56页 |
3.3.1 库车河设计流量 | 第49-51页 |
3.3.2 开都河流域设计流量 | 第51-52页 |
3.3.3 巴尔特能沃赞乃河设计流量 | 第52-53页 |
3.3.4 阿拉斯坦河流域设计流量 | 第53-54页 |
3.3.5 喀什河流域设计流量 | 第54-55页 |
3.3.6 奎屯河流域设计流量 | 第55-56页 |
3.4 设计流量估算对比研究 | 第56-57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7-59页 |
第四章 冲刷型水毁防护方案及基础埋置深度研究 | 第59-75页 |
4.1 天山公路水毁防护方法 | 第59-60页 |
4.2 挡墙基础埋置深度研究 | 第60-65页 |
4.2.1 护墙破坏形态 | 第60页 |
4.2.2 已有冲刷公式 | 第60-61页 |
4.2.3 护墙冲刷室内物理模拟试验 | 第61-63页 |
4.2.4 冲刷公式应用对比 | 第63-65页 |
4.3 护坦基础埋置深度研究 | 第65-66页 |
4.3.1 已有护坦冲刷公式 | 第65页 |
4.3.2 护坦基础埋置深度室内模拟试验 | 第65-66页 |
4.4 丁坝基础埋置深度研究 | 第66-69页 |
4.4.1 丁坝附近的水流冲刷机理 | 第67页 |
4.4.2 丁坝冲刷水毁模拟试验 | 第67-69页 |
4.5 K987+464~K987+844路段新建防护工程设计示例 | 第69-73页 |
4.5.1 工程设计参数分析 | 第69-70页 |
4.5.2 水毁防护方案研究 | 第70-73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73-75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75-77页 |
主要研究与结论 | 第75-76页 |
展望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3页 |
附录A (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) | 第83-85页 |
附录B (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参与课题目录)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