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3 侧面碰撞安全性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3.1 车体结构耐撞性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3.2 乘员安全性研究 | 第15页 |
1.4 侧面碰撞安全性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1.4.1 实车碰撞试验法 | 第15-16页 |
1.4.2 台车碰撞试验法 | 第16页 |
1.4.3 计算机仿真分析法 | 第16-17页 |
1.5 本文课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汽车碰撞理论基础及软件介绍 | 第18-26页 |
2.1 有限元理论基础 | 第18-23页 |
2.1.1 非线性有限元控制方程 | 第18-21页 |
2.1.2 显式积分算法与时步控制 | 第21-22页 |
2.1.3 材料本构关系模型 | 第22-23页 |
2.1.4 碰撞仿真关键问题 | 第23页 |
2.2 所用软件介绍 | 第23-25页 |
2.2.1 LS-DYNA软件简介 | 第23-24页 |
2.2.2 LS-PREPOST软件简介 | 第24页 |
2.2.3 Hyper Mesh介绍 | 第24-25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侧碰评价方法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26-38页 |
3.1 汽车侧碰评价方法 | 第26-34页 |
3.1.1 国家侧碰安全法规 | 第26-29页 |
3.1.2 新车评价规程 | 第29-32页 |
3.1.3 IIHS侧碰评价方法 | 第32-33页 |
3.1.4 侧碰评价方法的对比 | 第33-34页 |
3.2 侧面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| 第34-37页 |
3.2.1 侧面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34-36页 |
3.2.2 侧面碰撞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| 第36-37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四章 侧面碰撞乘员损伤研究 | 第38-55页 |
4.1 建立IIHS侧碰试验标准的乘员损伤有限元模型 | 第38-44页 |
4.1.1 整车与壁障碰撞位置的确定 | 第38-39页 |
4.1.2 座椅模型的建立 | 第39页 |
4.1.3 假人模型姿势调整 | 第39-41页 |
4.1.4 安全带模型的建立 | 第41-42页 |
4.1.5 侧面碰撞乘员损伤有限元模型的组合 | 第42-44页 |
4.2 基于IIHS侧碰试验标准的乘员损伤分析 | 第44-51页 |
4.2.1 假人动态响应分析 | 第44-45页 |
4.2.2 乘员头部损伤分析 | 第45-46页 |
4.2.3 乘员胸部损伤分析 | 第46-48页 |
4.2.4 乘员腹部损伤分析 | 第48-49页 |
4.2.5 乘员骨盆损伤分析 | 第49页 |
4.2.6 乘员保护等级划分 | 第49-50页 |
4.2.7 乘员综合伤害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3 乘坐位置对侧碰乘员损伤的影响 | 第51-53页 |
4.3.1 座椅纵向位置对侧碰乘员损伤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4.3.2 座椅垂直位置对侧碰乘员损伤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第五章 侧面碰撞防护措施研究 | 第55-67页 |
5.1 侧面碰撞防护措施研究流程 | 第55-56页 |
5.2 头部安全气囊的研究 | 第56-60页 |
5.2.1 头部安全气囊模型的建立 | 第57-59页 |
5.2.2 集成头部安全气囊模型 | 第59页 |
5.2.3 不同质量流率曲线下乘员头部损伤分析 | 第59-60页 |
5.3 防护衬垫的研究 | 第60-64页 |
5.3.1 防护衬垫的建立 | 第60-62页 |
5.3.2 集成防护衬垫模型 | 第62页 |
5.3.3 不同材料衬垫下乘员胸部及骨盆损伤分析 | 第62-63页 |
5.3.4 不同衬垫厚度下乘员胸部及骨盆损伤分析 | 第63-64页 |
5.4 乘员损伤分析 | 第64-66页 |
5.4.1 假人动态响应分析 | 第64-65页 |
5.4.2 乘员综合损伤值WIC对比 | 第65-66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4-75页 |
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项目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