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SUMMARY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9-15页 |
1 马铃薯疮痂病概况 | 第9-10页 |
2 马铃薯疮痂病病原 | 第10-11页 |
3 生防细菌的研究 | 第11-12页 |
4 生防细菌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 | 第12-13页 |
5 疮痂病的药剂防治 | 第13-14页 |
6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甘肃省马铃薯疮痂病原菌的分离、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 | 第15-30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15-18页 |
1.1 材料 | 第15页 |
1.2 试验方法 | 第15-18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18-28页 |
2.1 疮痂病薯块症状 | 第18页 |
2.2 病原菌的分离和致病性测定 | 第18-20页 |
2.3 病原菌鉴定 | 第20-23页 |
2.4 生物学特性测定 | 第23-28页 |
3 讨论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马铃薯内生细菌的分离及马铃薯疮痂病优良拮抗菌的筛选和鉴定 | 第30-40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0-32页 |
1.1 材料 | 第30页 |
1.2 试验方法 | 第30-32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2-38页 |
2.1 马铃薯内生细菌的分离 | 第32页 |
2.2 拮抗菌株的筛选 | 第32-34页 |
2.3 优良拮抗菌株的鉴定 | 第34-38页 |
3 讨论 | 第38-40页 |
第四章 优良拮抗菌株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 | 第40-50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0-41页 |
1.1 材料 | 第40页 |
1.2 试验方法 | 第40-41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1-48页 |
2.1 优良拮抗菌最佳碳源的筛选 | 第41-43页 |
2.2 优良拮抗菌最佳氮源的筛选 | 第43页 |
2.3 优良拮抗菌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 | 第43-48页 |
3 讨论 | 第48-50页 |
第五章 马铃薯疮痂病田间防治药剂的筛选 | 第50-58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0-51页 |
1.1 材料 | 第50页 |
1.2 试验方法 | 第50-51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51-56页 |
2.1 药剂处理对马铃薯出苗率及株高的影响 | 第51页 |
2.2 药剂处理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效果 | 第51-54页 |
2.3 药剂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| 第54-56页 |
3 讨论 | 第56-58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| 第58-60页 |
1 结论 | 第58-59页 |
2 创新点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2-73页 |
导师简介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