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18页 |
1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研究概况 | 第11-13页 |
1.1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及危害 | 第11-12页 |
1.2 RBSDV基因组结构和研究进展 | 第12-13页 |
2 水稻S-likeRNase的研究进展 | 第13-15页 |
2.1 水稻S-likeRNase基因及其分类 | 第13-14页 |
2.2 水稻S-likeRNase的功能 | 第14-15页 |
3 ABA在植物抗病性中的研究进展 | 第15页 |
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8页 |
第二章 RBSDV侵染对OsRNS4表达的影响 | 第18-28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18-24页 |
1.1 试验材料 | 第18页 |
1.1.1 水稻材料 | 第18页 |
1.1.2 无毒介体灰飞虱 | 第18页 |
1.1.3 RBSDV毒源 | 第18页 |
1.1.4 主要试剂 | 第18页 |
1.2 试验方法 | 第18-24页 |
1.2.1 传毒介体的获得 | 第18-19页 |
1.2.2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人工接种 | 第19页 |
1.2.3 水稻总RNA的提取 | 第19-20页 |
1.2.3.1 水稻叶片和茎秆总RNA的提取 | 第19-20页 |
1.2.3.2 水稻根系总RNA的提取 | 第20页 |
1.2.4 反转录 | 第20-21页 |
1.2.5 普通PCR反应 | 第21页 |
1.2.6 qRT-PCR反应 | 第21-22页 |
1.2.7 水稻不同组织中OsRNS4的表达分析 | 第22页 |
1.2.8 水稻感染RBSDV后对OsRNS4表达量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1.2.9 水稻感染RBSDV后不同组织中病毒积累量分析 | 第23页 |
1.2.10 不同抗性水稻品种接种RBSDV后OsRNS4表达量分析 | 第23-24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24-28页 |
2.1 OsRNS4在水稻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| 第24页 |
2.2 RBSDV侵染对OsRNS4表达的影响 | 第24-25页 |
2.3 水稻不同组织中病毒积累量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4 不同抗性水稻品种接种RBSDV后OsRNS4表达量分析 | 第26-28页 |
第三章 过量表达和干扰OsRNS4转基因水稻获取及其对RBSDV的抗性分析 | 第28-35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8-30页 |
1.1 试验材料 | 第28页 |
1.1.1 水稻材料 | 第28页 |
1.1.2 无毒介体灰飞虱 | 第28页 |
1.1.3 RBSDV毒源和白叶枯病原菌 | 第28页 |
1.1.4 主要试剂 | 第28页 |
1.2 试验方法 | 第28-30页 |
1.2.1 RNA提取 | 第28页 |
1.2.2 反转录 | 第28页 |
1.2.3 T0代转基因阳性植株筛选 | 第28页 |
1.2.4 T1代转基因阳性植株筛选 | 第28-29页 |
1.2.5 T2代转基因植株获取 | 第29页 |
1.2.6 转基因植株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人工接种和抗性鉴定 | 第29页 |
1.2.7 T2代转基因植株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 | 第29-30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0-35页 |
2.1 T0代转基因阳性植株筛选 | 第30-31页 |
2.2 T1代转基因阳性植株筛选 | 第31页 |
2.3 T2代转基因植株获取 | 第31-32页 |
2.4 过量和干扰OsRNS4转基因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分析 | 第32-33页 |
2.5 OsRNS4过量和干扰转基因植株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分析 | 第33-35页 |
第四章 OsRNS4与RBSDVP5-2互作分析 | 第35-45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5-42页 |
1.1 试验材料 | 第35页 |
1.1.1 菌株和载体 | 第35页 |
1.1.2 供试植物 | 第35页 |
1.1.3 主要试剂 | 第35页 |
1.2 试验方法 | 第35-42页 |
1.2.1 酵母菌AHl09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| 第35-36页 |
1.2.2 转化酵母菌 | 第36页 |
1.2.3 RNA提取 | 第36页 |
1.2.4 反转录 | 第36页 |
1.2.5 聚合酶链式反应(PCR) | 第36-37页 |
1.2.6 基因片段的割胶纯化回收 | 第37页 |
1.2.7 双分子荧光互补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37-41页 |
1.2.8 农杆菌转化 | 第41页 |
1.2.9 农杆菌浸润烟草 | 第41页 |
1.2.10 激光共聚焦荧光观察 | 第41-42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2-45页 |
2.1 酵母双杂交验证OsRNS4与RBSDVP5-2互作 | 第42页 |
2.2 P5-2和OsRNS4基因BiFC表达载体构建 | 第42-43页 |
2.3 BiFC分析OsRNS4与RBSDVP5-2互作 | 第43-45页 |
第五章 OsRNS4防御RBSDV的作用机制初探 | 第45-52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5-48页 |
1.1 试验材料 | 第45页 |
1.1.1 水稻材料 | 第45页 |
1.1.2 菌株和载体 | 第45页 |
1.1.3 主要试剂 | 第45页 |
1.2 试验方法 | 第45-48页 |
1.2.1 RNA提取 | 第45页 |
1.2.2 反转录 | 第45页 |
1.2.3 聚合酶链式反应(PCR) | 第45页 |
1.2.4 目的基因片段的割胶纯化回收 | 第45页 |
1.2.5 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45-46页 |
1.2.6 酵母菌AHl09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| 第46页 |
1.2.7 转化酵母菌 | 第46页 |
1.2.8 RBSDV P5-2转基因水稻材料准备 | 第46-47页 |
1.2.9 RBSDV P5-2过表达T1转基因植株检测 | 第47页 |
1.2.10 转基因植株T1代转录水平测定 | 第47-48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8-52页 |
2.1 OsRNS4和OsNCEDs酵母表达载体构建 | 第48页 |
2.2 OsRNS4和OsNCEDs的互作分析 | 第48-49页 |
2.3 RBSDVP5-2过表达T1代转基因植株检测 | 第49页 |
2.4 过量表达P5-2转基因植株中P5-2表达量分析 | 第49-50页 |
2.5 过量表达P5-2对OsRNS4和OsNCEDs表达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52-56页 |
1 结论 | 第52-53页 |
1.1 RBSDV侵染对OsRNS4表达的影响 | 第52页 |
1.2 OsRNS4转基因水稻鉴定及对病毒的抗性评价 | 第52-53页 |
1.3 OsRNS4与P5-2互作分析 | 第53页 |
1.4 OsRNS4与OsNCEDs的互作分析 | 第53页 |
1.5 P5-2转基因鉴定 | 第53页 |
1.6 过量表达P5-2对OsRNS4和OsNCEDs的影响 | 第53页 |
2 讨论 | 第53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1页 |
附录 | 第61-64页 |
1.项目支持 | 第61页 |
2.发表论文情况 | 第61页 |
3.常用试剂配制 | 第61-64页 |
图版 | 第64-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