矿运坑道车湿式多片制动器的数值分析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状况 | 第12-14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状况 | 第14-16页 |
1.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6页 |
1.4 本章小结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湿式多片制动器的设计 | 第18-34页 |
2.1 湿式多片制动器的结构类型与工作原理 | 第18-20页 |
2.2 湿式多盘制动器的特点 | 第20-21页 |
2.3 制动器关键参数的设计计算 | 第21-29页 |
2.3.1 对坑道自卸车制动器的要求 | 第21-22页 |
2.3.2 坑道自卸车制动转矩 | 第22-24页 |
2.3.3 制动器关键参数的设计计算 | 第24-29页 |
2.4 摩擦材料的选取 | 第29-30页 |
2.5 目标车辆的制动器的计算实例 | 第30-33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湿式多片制动器的建模与模态数值分析 | 第34-49页 |
3.1 湿式多盘制动器三维模型建立 | 第34-36页 |
3.2 模态分析理论 | 第36-39页 |
3.2.1 模态分析概述 | 第36页 |
3.2.2 模态分析理论 | 第36-38页 |
3.2.3 复模态理论 | 第38-39页 |
3.3 湿式制动器的振动特性分析 | 第39-43页 |
3.3.1 湿式制动器的数学模型 | 第39-40页 |
3.3.2 制动器的稳定性分析 | 第40-43页 |
3.4 湿式多盘制动器振动模态有限元分析 | 第43-48页 |
3.4.1 建立制动盘的有限元分析模型 | 第43-44页 |
3.4.2 建立有限元模型 | 第44-45页 |
3.4.3 制动器的模态特性分析 | 第45-48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四章 湿式多片制动器的热-结构耦合分析 | 第49-69页 |
4.1 热力学理论分析基础 | 第49-53页 |
4.1.1 摩擦生热的理论 | 第49-50页 |
4.1.2 热分析的基本问题描述 | 第50-53页 |
4.2 制动器温度场数值模型理论分析 | 第53-60页 |
4.2.1 摩擦副产生热量的热流密度计算 | 第53-54页 |
4.2.2 制动器摩擦副瞬态传热模型的建立 | 第54-57页 |
4.2.3 制动器温度场的实际计算分析 | 第57-60页 |
4.3 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建立 | 第60-62页 |
4.3.1 制动器的有限元模型 | 第60-61页 |
4.3.2 有限元模拟的分析过程 | 第61-62页 |
4.4 制动器制动时的热-结构耦合仿真分析 | 第62-68页 |
4.4.1 初始接触应力分布 | 第62-63页 |
4.4.2 温度场分布仿真分析 | 第63-66页 |
4.4.3 热应力分布仿真分析 | 第66-6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第五章 湿式多片制动器的遗传算法优化设计 | 第69-79页 |
5.1 遗传算法的概述 | 第69-71页 |
5.1.1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| 第69-70页 |
5.1.2 遗传算法的特点与应用 | 第70-71页 |
5.1.3 遗传算法的应用步骤 | 第71页 |
5.2 制动器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71-74页 |
5.2.1 优化设计数学结构模型 | 第71-72页 |
5.2.2 建立目标优化模型 | 第72-74页 |
5.3 算法设计 | 第74-76页 |
5.4 摩擦盘优化前后结果对比分析 | 第76-78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79-81页 |
结论 | 第79-80页 |
展望 | 第80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4-85页 |
致谢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