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4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8页 |
1.1.1 冷弯薄壁型钢住宅发展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1.2 脱硫石膏及其排放与利用现状 | 第15-18页 |
1.2 研究课题的提出 | 第18-21页 |
1.2.1 工业废渣石膏在钢结构中应用先例 | 第18页 |
1.2.2 脱硫石膏在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拟采取的措施 | 第18-20页 |
1.2.3 填充改性石膏基轻质材料的冷弯薄壁型钢复合墙体的受力性能 | 第20-21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-23页 |
1.4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制备轻钢结构墙体内填材料用主要原材料分析 | 第24-39页 |
2.1 脱硫建筑石膏的组成、结构与性能分析 | 第24-31页 |
2.1.1 西安周边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石膏的主要技术数据 | 第24-25页 |
2.1.2 物理力学性能 | 第25-26页 |
2.1.3 颗粒形貌及颗粒分布 | 第26-27页 |
2.1.4 矿物组成分析 | 第27-29页 |
2.1.5 微观结构及孔隙分析 | 第29-31页 |
2.2 脱硫建筑石膏用缓凝剂及减水剂的筛选 | 第31-36页 |
2.2.1 脱硫建筑石膏的缓凝 | 第31-32页 |
2.2.2 不同减水剂对脱硫建筑石膏的作用效果分析 | 第32-36页 |
2.3 轻质骨料及其性能特点 | 第36-38页 |
2.3.1 玻化微珠 | 第36-37页 |
2.3.2 聚苯颗粒 | 第37-3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三章 制备轻钢结构墙体内填材料用胶凝材料改性研究 | 第39-58页 |
3.1 改性方案设计 | 第39-40页 |
3.2 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40-45页 |
3.2.1 测试方法 | 第40-41页 |
3.2.2 测试结果 | 第41-42页 |
3.2.3 测试结果分析 | 第42-45页 |
3.3 改性后胶凝材料的耐水性 | 第45页 |
3.4 改性机理分析 | 第45-51页 |
3.4.1 水化产物分析 | 第46-49页 |
3.4.2 基于SEM图像的改性胶凝材料孔隙分析 | 第49-51页 |
3.5 冷弯薄壁型钢在改性脱硫石膏环境中的耐锈蚀能力及阻锈剂的使用 | 第51-56页 |
3.5.1 冷弯薄壁型钢在改性脱硫石膏胶凝材料环境下的耐腐蚀能力 | 第51-53页 |
3.5.2 阻锈剂的使用 | 第53-56页 |
3.6 改性脱硫建筑石膏胶凝材料强度发展规律 | 第56-57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四章 基于浆体流变本构关系的轻质保温浆料组合设计 | 第58-81页 |
4.1 轻骨料在料浆中的稳定性模型 | 第58-61页 |
4.1.1 轻质骨料在改性石膏浆体中的受力模型 | 第58-59页 |
4.1.2 保证轻质骨料在改性石膏料浆中不上浮的条件 | 第59-61页 |
4.2 基于流变浆体本构关系的轻骨料稳定计算 | 第61-69页 |
4.2.1 HPMC对浆体扩展度的影响 | 第63页 |
4.2.2 轻骨料在CE-1组浆体中的稳定计算 | 第63-67页 |
4.2.3 轻骨料在CE-2组浆体中的稳定计算 | 第67-69页 |
4.3 基于物理引气后浆体流变本构关系的轻骨料在浆体中的稳定计算 | 第69-75页 |
4.3.1 引入气泡后浆体的流变学参数 | 第69-71页 |
4.3.2 不同配比浆体中气泡特征分析 | 第71-73页 |
4.3.3 引入气泡后浆体的表观密度变化 | 第73-75页 |
4.4 改性石膏浆体配比的确定 | 第75页 |
4.5 保温浆料配合比的确定 | 第75-79页 |
4.5.1 玻化微珠-石膏基保温浆料的配制与性能 | 第75-77页 |
4.5.2 EPS-石膏基保温浆料的配制与性能 | 第77-78页 |
4.5.3 墙体试验用配比的选定 | 第78-79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79-81页 |
第五章 改性石膏基轻质材料主要物理力学性能分析 | 第81-101页 |
5.1 改性石膏基轻质材料单轴受压应力-应变特性研究 | 第81-91页 |
5.1.1 试验方法与破坏特征 | 第81-82页 |
5.1.2 玻化微珠-石膏基轻质材料单轴受压试验结果及应力-应变全曲线方程的建立 | 第82-87页 |
5.1.3 聚苯颗粒-石膏基轻质材料单轴受压试验结果及应力-应变全曲线方程的建立 | 第87-91页 |
5.2 轻质墙体材料主要物理性能分析 | 第91-100页 |
5.2.1 墙体材料的体积稳定性分析 | 第91-92页 |
5.2.2 基于CT图像的墙体材料细观结构重建与孔隙特征分析 | 第92-98页 |
5.2.3 墙体材料的导热系数及墙体热工性能计算 | 第98-99页 |
5.2.4 墙体自重计算 | 第99-100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100-101页 |
第六章 填充石膏基轻质材料的轻钢结构墙体受压性能试验研究 | 第101-126页 |
6.1 试验方案 | 第101-106页 |
6.1.1 试验模型 | 第101页 |
6.1.2 试件设计 | 第101-103页 |
6.1.3 试验及加载装置 | 第103-105页 |
6.1.4 测点布置 | 第105-106页 |
6.2 材料特性测试结果 | 第106-108页 |
6.2.1 钢材材性 | 第106-107页 |
6.2.2 改性石膏轻质墙体材料材性 | 第107页 |
6.2.3 面板材性 | 第107-108页 |
6.3 试验过程及破坏特征 | 第108-112页 |
6.3.1 空腔墙体(AC-90-1和AC-140-1) | 第108-109页 |
6.3.2 第一组填充墙体(AC-140-2、AC-140-3a、AC-140-3b) | 第109-111页 |
6.3.3 第二组填充墙体(AC-90-2、AC-90-3、AC-90-4) | 第111页 |
6.3.4 破坏特征总结 | 第111-112页 |
6.4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112-125页 |
6.4.1 竖向荷载-位移曲线 | 第112-113页 |
6.4.2 立柱应变分析 | 第113-122页 |
6.4.3 竖向抗压刚度 | 第122-123页 |
6.4.4 竖向受压承载力及对比分析 | 第123-125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25-126页 |
第七章 复合墙体受压性能数值分析及承载力设计方法 | 第126-155页 |
7.1 墙体受压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126-130页 |
7.1.1 单元类型选择 | 第126页 |
7.1.2 定义材料特性 | 第126-127页 |
7.1.3 建立接触及边界条件 | 第127-128页 |
7.1.4 加载方式、求解设置及网格划分 | 第128-130页 |
7.1.5 初始缺陷的引入 | 第130页 |
7.2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| 第130-136页 |
7.2.1 破坏模式对比 | 第130-134页 |
7.2.2 荷载-位移(P-Δ)曲线对比 | 第134-136页 |
7.3 有限元变参数分析 | 第136-141页 |
7.3.1 立柱个数的影响 | 第137-138页 |
7.3.2 立柱腹板高度的影响 | 第138页 |
7.3.3 立柱截面厚度的影响 | 第138-139页 |
7.3.4 填充材料强度的影响 | 第139-140页 |
7.3.5 粘结滑移系数的影响 | 第140-141页 |
7.4 填充石膏基轻质材料的冷弯型钢复合墙体受压承载力理论分析 | 第141-153页 |
7.4.1 墙体的受力机理分析 | 第141-149页 |
7.4.2 墙体受压承载力设计方法 | 第149-153页 |
7.5 本章小结 | 第153-155页 |
第八章 复合墙体平面外弯曲刚度及稳定性设计方法 | 第155-166页 |
8.1 墙体平面外弯曲刚度分析 | 第155-162页 |
8.1.1 冷弯薄壁型钢墙体空腔墙体等效刚度计算 | 第155-157页 |
8.1.2 填充材料部分的抗弯刚度 | 第157-158页 |
8.1.3 填充改性石膏轻质材料冷弯薄壁型钢复合墙体刚度计算—叠加法 | 第158页 |
8.1.4 复合墙体的等效刚度影响因素 | 第158-160页 |
8.1.5 有限元验证 | 第160-162页 |
8.2 复合墙体的稳定性设计方法 | 第162-165页 |
8.2.1 允许高厚比修正系数的确定 | 第162-164页 |
8.2.2 容许高厚比[]的取值 | 第164-165页 |
8.3 本章小结 | 第165-166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166-1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9-18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80-182页 |
致谢 | 第1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