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7-17页 |
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对象与范畴 | 第7-11页 |
第二节 本文的核心逻辑与结构 | 第11-13页 |
第三节 有关“指物性”在艺术理论中的学术线索梳理 | 第13-17页 |
第一章 艺术“指物性”的理论辨析 | 第17-52页 |
第一节 客体到主体——“指物性”研究的西方哲学溯源 | 第18-28页 |
第二节 能指与所指——“指物性”研究的语言学发生 | 第28-41页 |
第三节 符号与图像——“指物性”意义生成的因素 | 第41-49页 |
第四节 “指物性”的概念辨析 | 第49-52页 |
第二章 “指称对象”与“指称行为”辨析 | 第52-72页 |
第一节 公孙龙的《指物论》 | 第52-58页 |
第二节 “指称对象”与“物”“无” | 第58-63页 |
第三节 “实指行为”与“分殊行为” | 第63-65页 |
第四节 “物自体”到“本质直观” | 第65-72页 |
第三章 “指物性”与当代艺术 | 第72-117页 |
第一节 “物性”与艺术 | 第72-76页 |
第二节 从对象到媒介的艺术观念变化 | 第76-79页 |
第三节 当代艺术中的“物”的显现 | 第79-100页 |
第四节 “指称行为”与行动方式 | 第100-104页 |
第五节 当代艺术中的“指称行为” | 第104-114页 |
第六节 艺术中的“本质直观” | 第114-117页 |
第四章 现实主义艺术的当代话语方式 | 第117-132页 |
第一节 现实主义艺术的真实性 | 第118-120页 |
第二节 现实主义的“物化”和“异化” | 第120-125页 |
第三节 在地、在场、历史中发生的现实主义艺术 | 第125-127页 |
第四节 现实主义艺术的当代转向方式 | 第127-132页 |
结论 | 第132-137页 |
参考文献·中文 | 第137-142页 |
参考文献·英文 | 第142-14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| 第143-144页 |
致谢 | 第1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