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3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21页 |
1.1.1 信息处理机 | 第12-15页 |
1.1.2 体系结构的描述方法层面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| 第15-18页 |
1.1.3 以体系结构为中心的开发方法所面临的问题 | 第18-21页 |
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 | 第21-26页 |
1.3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 | 第26-29页 |
1.4 本文的章节安排 | 第29-31页 |
第二章 信息处理机体系结构设计基础 | 第31-47页 |
2.1 软硬件协同设计的传统流程及分析 | 第31-34页 |
2.2 信息处理机硬件体系结构分析 | 第34-38页 |
2.2.1 硬件加速机制分析 | 第35-36页 |
2.2.2 硬件体系结构分析 | 第36-38页 |
2.3 信息处理机软件体系结构分析 | 第38-40页 |
2.4 软硬件协同领域的系统描述模型及描述语言 | 第40-44页 |
2.4.1 软硬件协同设计系统模型 | 第40-42页 |
2.4.2 软硬件协同设计系统描述语言 | 第42-44页 |
2.5 格件模型简介 | 第44-46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三章 基于格件的信息处理机体系结构 | 第47-71页 |
3.1 格件模型系统及其特点 | 第47-52页 |
3.1.1 格件模型的系统功能结构 | 第47-49页 |
3.1.2 本方法系统描述模型的特点 | 第49-52页 |
3.2 格件模型体系结构的构成 | 第52-65页 |
3.2.1 融合器 | 第53-55页 |
3.2.2 预制场 | 第55-58页 |
3.2.3 模型的解析-解析引擎的实现 | 第58-59页 |
3.2.4 融合器的执行--执行引擎的实现 | 第59-65页 |
3.2.5 格件模型的应用实例 | 第65页 |
3.3 以体系结构为中心的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 | 第65-70页 |
3.3.1 基于格件的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 | 第66-69页 |
3.3.2 所需解决的技术难点 | 第69-7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四章 预制场和基场融合器的具体实现 | 第71-92页 |
4.1 预制场编程模型的确定及实现 | 第71-78页 |
4.1.1 流式编程模型 | 第71-72页 |
4.1.2 预制场的并行编程模型 | 第72-75页 |
4.1.3 融合器的描述语言—ImpulseC | 第75-78页 |
4.2 基场融合器的设计 | 第78-83页 |
4.2.1 基融合器的粒度选择 | 第78-80页 |
4.2.2 融合器的形式化描述 | 第80-81页 |
4.2.3 融合器的接口定义 | 第81-83页 |
4.3 CSP预制场融合器的设计与实现 | 第83-87页 |
4.3.1 基场融合器的实例化过程 | 第83-85页 |
4.3.2 基场融合器的描述 | 第85-87页 |
4.4 预制场场引擎的设计与实现 | 第87-89页 |
4.5 实例分析:基于格件的边缘检测算法 | 第89-91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91-92页 |
第五章 设计空间搜索问题求解算法研究 | 第92-111页 |
5.1 设计空间搜索问题研究 | 第92-100页 |
5.1.1 设计空间搜索问题描述 | 第92-96页 |
5.1.2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形式化定义 | 第96-98页 |
5.1.3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进化算法求解 | 第98-100页 |
5.2 系统设计及搜索引擎的设计与实现 | 第100-107页 |
5.2.1 系统设计/去耦和问题描述 | 第100-102页 |
5.2.2 编码空间对个体操作的算法描述 | 第102-104页 |
5.2.3 解空间对个体的评估选择算法 | 第104-107页 |
5.3 设计空间搜索实例-智能手机 | 第107-110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10-111页 |
第六章 格件模型系统开发环境及设计实例 | 第111-124页 |
6.1 格件模型开发环境的具体构成 | 第111-112页 |
6.2 以单芯片解决方案(MPSOC)为目标平台的车牌识别系统 | 第112-123页 |
6.3 目标系统的扩展 | 第123-124页 |
结论 | 第124-127页 |
本文总结 | 第124-125页 |
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| 第125-1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7-136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36-138页 |
致谢 | 第138-139页 |
附件 | 第1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