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缩略词说明表 | 第14-16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20页 |
| 1.1 MIMO预编码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| 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6页 |
| 1.1.2 预编码技术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| 1.2 本文主要内容 | 第18-19页 |
| 1.3 本文结构安排 | 第19-20页 |
| 第二章 MIMO系统中的预编码技术 | 第20-40页 |
| 2.1 线性预编码 | 第20-25页 |
| 2.1.1 迫零预编码算法 | 第20-23页 |
| 2.1.2 最小均方误差预编码算法 | 第23-24页 |
| 2.1.3 线性预编码算法的性能仿真及结果分析 | 第24-25页 |
| 2.2 非线性预编码算法 | 第25-38页 |
| 2.2.1 脏纸编码 | 第26-28页 |
| 2.2.2 模代数预编码 | 第28-31页 |
| 2.2.3 矢量扰动预编码 | 第31-36页 |
| 2.2.3.1 矢量扰动预编码原理 | 第31-33页 |
| 2.2.3.2 基于球形编码算法的矢量扰动预编码 | 第33-36页 |
| 2.2.4 各种非线性预编码算法的性能仿真及结果分析 | 第36-38页 |
| 2.3 本章小结 | 第38-40页 |
| 第三章 模代数预编码中的星座扩展及解调方法 | 第40-62页 |
| 3.1 Turbo编码的THP-MIMO系统模型 | 第40-42页 |
| 3.2 模代数预编码算法带来的性能损耗及相应对策 | 第42-57页 |
| 3.2.1 软比特信息的计算 | 第43-44页 |
| 3.2.2 模代数预编码算法带来的性能损耗 | 第44-50页 |
| 3.2.3 降低三种损耗的相应对策 | 第50-57页 |
| 3.3 所提方案的仿真及结果分析 | 第57-61页 |
| 3.4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| 第四章 矢量扰动预编码中的星座扩展及解调方法 | 第62-80页 |
| 4.1 Turbo编码的LRA-VP MU-MIMO系统 | 第62-69页 |
| 4.1.1 基于LLL算法的减格辅助矢量扰动预编码 | 第62-68页 |
| 4.1.2 Turbo编码的LRA-VP MIMO系统模型 | 第68-69页 |
| 4.2 矢量预编码中的取模损耗及相应对策 | 第69-75页 |
| 4.2.1 矢量预编码中的取模损耗 | 第69-70页 |
| 4.2.2 降低取模损耗的方案 | 第70-75页 |
| 4.2.3 星座扩展和扰动间隔扩展联合软解调方案 | 第75页 |
| 4.3 所提方案的仿真及结果分析 | 第75-79页 |
| 4.4 本章小结 | 第79-80页 |
| 第五章 总结 | 第80-82页 |
| 5.1 本文主要工作 | 第80-81页 |
| 5.2 论文展望 | 第81-82页 |
| 致谢 | 第82-8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3-87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87-88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88-89页 |
| 学位论文评审后修改说明表 | 第89-90页 |
| 学位论文答辩后勘误修订说明表 | 第90-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