缩略语表 | 第6-7页 |
中文摘要 | 第7-11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1-15页 |
前言 | 第16-18页 |
文献回顾 | 第18-32页 |
实验一 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深Ⅱ度烧伤创面大鼠模型的建立 | 第32-39页 |
1 材料 | 第32-33页 |
1.1 实验动物 | 第32页 |
1.2 主要仪器 | 第32-33页 |
1.3 主要试剂 | 第33页 |
2 方法 | 第33-35页 |
2.1 深Ⅱ度烧伤创面大鼠模型建立 | 第33-34页 |
2.2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深Ⅱ度烧伤创面大鼠模型的建立 | 第34页 |
2.3 观察指标 | 第34-35页 |
2.4 统计分析 | 第35页 |
3 结果 | 第35-37页 |
3.1 组织学观察结果 | 第35-37页 |
3.2 组织菌落计数结果 | 第37页 |
4 讨论 | 第37-39页 |
实验二 酸性氧化电位水冲洗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研究.. 34 | 第39-48页 |
1 材料 | 第39-40页 |
1.1 实验动物 | 第39页 |
1.2 主要仪器 | 第39-40页 |
1.3 主要试剂 | 第40页 |
2 方法 | 第40-41页 |
2.1 感染模型的建立与实验分组 | 第40页 |
2.2 观察指标 | 第40-41页 |
2.3 统计学处理 | 第41页 |
3 结果 | 第41-46页 |
3.1 换药前后创面组织细菌定量和抑菌率 | 第41-42页 |
3.2 创面收缩率的变化 | 第42-43页 |
3.3 创面上皮化率的变化与创面组织HE染色观察 | 第43页 |
3.4 创面愈合时间 | 第43-44页 |
3.5 创缘组织中VEGF的表达 | 第44-46页 |
4 讨论 | 第46-48页 |
实验三 不同银制剂对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研究 | 第48-59页 |
1 材料 | 第48-49页 |
1.1 实验动物 | 第48页 |
1.2 主要仪器 | 第48-49页 |
1.3 主要试剂和药物 | 第49页 |
2 方法 | 第49-50页 |
2.1 感染创面的建立与分组 | 第49页 |
2.2 观察指标 | 第49-50页 |
2.3 统计学处理 | 第50页 |
3 结果 | 第50-57页 |
3.1 感染创面第一次药前后创面组织细菌菌落计数和抑菌率 | 第50-51页 |
3.2 创面愈合过程中创面收缩率变化 | 第51页 |
3.3 创面愈合过程中创面上皮化率 | 第51-54页 |
3.4 各组创面愈合时间 | 第54页 |
3.5 创面愈合过程中创缘组织VEGF的表达 | 第54-57页 |
4 讨论 | 第57-59页 |
实验四 消毒液联合银制剂作用对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深Ⅱ度烧伤创面的综合疗效研究 | 第59-68页 |
1 材料 | 第59-60页 |
1.1 实验动物 | 第59页 |
1.2 主要仪器 | 第59-60页 |
1.3 主要试剂和药物 | 第60页 |
2 方法 | 第60-61页 |
2.1 感染创面的建立与分组 | 第60-61页 |
2.2 观察指标 | 第61页 |
2.3 统计学处理方法 | 第61页 |
3 结果 | 第61-66页 |
3.1 感染创面第一次药前后创面组织细菌菌落计数和抑菌率 | 第61-62页 |
3.2 创面愈合过程中创面收缩率的变化 | 第62页 |
3.3 创面愈合过程中创面上皮化率 | 第62-63页 |
3.4 创面愈合时间 | 第63-66页 |
4 讨论 | 第66-68页 |
小结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8页 |
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| 第78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