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棠品种性状规范性描述与数据库构建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6页 |
1.1 引言 | 第12-15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目前主要问题 | 第13页 |
1.1.3 研究主要内容和目的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1.4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| 第14-15页 |
1.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1.2.1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2.2 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海棠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2.1 海棠品种培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2.1.1 我国海棠品种培育研究现状 | 第16页 |
2.1.2 国外海棠品种培育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2.2 观赏海棠品种分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2.2.1 我国观赏海棠品种分类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2.2.2 国外海棠分类研究 | 第18-19页 |
第三章 我国海棠品种性状调查与研究 | 第19-41页 |
3.1 我国海棠品种性状调查 | 第19-37页 |
3.1.1 调查时间和地点 | 第19页 |
3.1.2 调查内容 | 第19页 |
3.1.3 调查方法 | 第19-26页 |
3.1.4 调查结果 | 第26-37页 |
3.2 海棠品种花期观测 | 第37-41页 |
第四章 海棠品种数量学分类研究 | 第41-51页 |
4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41-43页 |
4.1.1 实验材料 | 第41页 |
4.1.2 实验方法 | 第41-43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43-51页 |
4.2.1 主成分分析 | 第43-46页 |
4.2.2 R型聚类分析 | 第46-48页 |
4.2.3 Q型聚类分析 | 第48-50页 |
4.2.4 数量性状分析 | 第50-51页 |
第五章 我国观赏海棠DUS测试指南的制定 | 第51-76页 |
5.1 DUS测试指南制定的方法 | 第51-53页 |
5.1.1 测试性状的选择 | 第51-52页 |
5.1.2 性状的分级与代码的确定 | 第52-53页 |
5.1.3 标准品种的确定 | 第53页 |
5.1.4 分组性状的选定 | 第53页 |
5.2 观赏海棠DUS测试指南的主要内容 | 第53-76页 |
5.2.1 测试指南范围 | 第53-54页 |
5.2.2 规范性引用文件 | 第54页 |
5.2.3 测试材料要求 | 第54页 |
5.2.4 测试方法 | 第54-55页 |
5.2.5 测试设计 | 第55页 |
5.2.6 测试数量与测试部位 | 第55页 |
5.2.7 附加测试 | 第55页 |
5.2.8 特异性、一致性、稳定性的评价 | 第55-57页 |
5.2.9 生长测试中品种分组 | 第57-58页 |
5.2.10 性状表说明 | 第58-76页 |
第六章 海棠已知品种数据库构建 | 第76-83页 |
6.1 海棠已知品种数据库构建的目的 | 第76页 |
6.2 信息采集 | 第76-77页 |
6.2.1 建立文字资料库 | 第76-77页 |
6.2.2 建立图片资料库 | 第77页 |
6.3 Excel表格数据库的建立 | 第77-80页 |
6.3.1 Excel表格数据库的选择 | 第77页 |
6.3.2 Excel表格数据库的建立 | 第77-79页 |
6.3.3 数据输入及常规功能实现 | 第79-80页 |
6.4 国际海棠网站数据库的建立 | 第80-83页 |
6.4.1 网站数据库建立的原则 | 第80页 |
6.4.2 网站数据库的主要内容 | 第80-81页 |
6.4.3 我国海棠品种数据库系统特点 | 第81-83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83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90页 |
附录一 海棠品种调查记录表 | 第90-92页 |
附录二 海棠品种形态特征描述 | 第92-129页 |
附录三 观赏海棠技术问卷 | 第129-131页 |
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| 第131-132页 |
致谢 | 第13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