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25页 |
1.1 研究缘起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1-13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3-23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1.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| 第24-25页 |
2 马克思司法公正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与时代背景 | 第25-32页 |
2.1 马克思司法公正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| 第25-29页 |
2.1.1 启蒙思想家的司法公正思想 | 第25-26页 |
2.1.2 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司法公正思想 | 第26-27页 |
2.1.3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司法公正思想 | 第27-28页 |
2.1.4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司法公正思想 | 第28-29页 |
2.2 马克思司法公正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| 第29-32页 |
2.2.1 家庭熏陶:生于法学世家,深受家庭自由主义思想熏陶 | 第29页 |
2.2.2 社会环境:社会极度不公正,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| 第29-32页 |
3 马克思司法公正思想的演进历程 | 第32-40页 |
3.1 马克思司法公正思想的发端:用理性主义看待法律与司法公正 | 第32-35页 |
3.1.1 对黑格尔唯心主义法哲学的批判 | 第32-33页 |
3.1.2 从唯心主义法律思想到唯物主义法律思想的过渡 | 第33-34页 |
3.1.3 历史唯物主义司法公正思想的形成 | 第34-35页 |
3.2 马克思司法公正思想的成熟:从经济学角度探讨司法不公正的根源 | 第35-37页 |
3.2.1 落后的生产力导致司法不公 | 第35-36页 |
3.2.2 私有制的存在造成司法不公 | 第36-37页 |
3.3 马克思司法公正思想的升华:论证司法公正目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| 第37-40页 |
3.3.1 坚持“以人为本”的司法制度 | 第38页 |
3.3.2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司法公正思想的最终目标 | 第38-40页 |
4 马克思司法公正思想的主要内容 | 第40-46页 |
4.1 司法实体公正——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 | 第40-42页 |
4.1.1 法律是肯定的、明确的、普遍的规范 | 第40-41页 |
4.1.2 法律成为人民意志的自觉表现 | 第41-42页 |
4.2 司法程序公正——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 | 第42-44页 |
4.2.1 任何人都不能交由依法成立的法庭以外的法庭去审理 | 第42-43页 |
4.2.2 独立的法官既不属于我,也不属于政府 | 第43-44页 |
4.2.3 法官应该不偏不倚地做出有利原告或被告的判决 | 第44页 |
4.3 司法公正目的——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| 第44-46页 |
5 马克思司法公正思想的基本特征 | 第46-50页 |
5.1 批判性 | 第46-47页 |
5.2 阶级性 | 第47-48页 |
5.3 实践性 | 第48页 |
5.4 历史性 | 第48-50页 |
6 马克思司法公正思想的当代价值 | 第50-57页 |
6.1 毛泽东司法公正思想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公正思想的理论渊源 | 第50-52页 |
6.1.1 毛泽东司法公正思想的理论来源 | 第50-51页 |
6.1.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公正思想的理论起点 | 第51-52页 |
6.2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、实现司法公正的理论指导 | 第52-54页 |
6.2.1 指导司法体制改革 | 第52-53页 |
6.2.2 促进司法领域公正的实现 | 第53-54页 |
6.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石 | 第54-57页 |
6.3.1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| 第54-55页 |
6.3.2 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制度体系的完善 | 第55-57页 |
结论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