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8-26页 |
1.1 植物抗病性及其诱导 | 第18-22页 |
1.1.1 系统获得抗性(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,SAR) | 第18页 |
1.1.2 水杨酸的作用 | 第18-19页 |
1.1.3 H_2O_2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 | 第19-20页 |
1.1.4 病程相关蛋白(PRP)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 | 第20-22页 |
1.2 BABA诱导抗性的研究进展 | 第22-23页 |
1.3 宁南霉素简介 | 第23页 |
1.4 氨基寡糖素简介 | 第23页 |
1.5 TMV简介 | 第23-25页 |
1.5.1 烟草花叶病毒(TMV)的特性 | 第23-24页 |
1.5.2 烟草花叶病毒病在我国的发生及为害情况 | 第24-25页 |
1.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新型高效抗病毒病制剂的复配研究 | 第26-35页 |
2.1 引言 | 第26页 |
2.2 材料与方法 | 第26-29页 |
2.2.1 实验材料 | 第26页 |
2.2.2 主要试剂 | 第26页 |
2.2.3 主要仪器 | 第26-27页 |
2.2.4 烟草培养液配制 | 第27页 |
2.2.5 实验设计 | 第27页 |
2.2.6 烟草的培养 | 第27页 |
2.2.7 新型复配制剂的配制 | 第27-28页 |
2.2.8 烟草叶片病毒的提纯 | 第28页 |
2.2.9 TMV的接种 | 第28页 |
2.2.10 烟草叶片TMV含量的测定 | 第28-29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9-34页 |
2.3.1 BABA与宁南霉素复配制剂对TMV的抑制效果 | 第29-31页 |
2.3.2 氨基寡糖素复配制剂对TMV的抑制效果 | 第31-32页 |
2.3.3 东旺毒消复配制剂对TMV的抑制效果 | 第32-3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新型高效复配制剂诱导烟草抗TMV的生理及机理研究 | 第35-53页 |
3.1 引言 | 第35页 |
3.2 材料与方法 | 第35-40页 |
3.2.1 实验材料 | 第35页 |
3.2.2 主要试剂 | 第35页 |
3.2.3 主要仪器 | 第35页 |
3.2.4 烟草培养液的配制 | 第35页 |
3.2.5 实验设计 | 第35页 |
3.2.6 烟草的培养 | 第35页 |
3.2.7 新型复配制剂的配制 | 第35页 |
3.2.8 烟草叶片病毒的提纯 | 第35页 |
3.2.9 TMV的按种 | 第35页 |
3.2.10 水杨酸含量的测定 | 第35-36页 |
3.2.11 过敏反应的检测 | 第36页 |
3.2.12 二氨基联苯胺(DAB)染色原位检测H_2O_2 | 第36-37页 |
3.2.13 过氧化氢含量测定 | 第37-38页 |
3.2.14 过氧化氢酶(CAT)活性的测定 | 第38页 |
3.2.15 苯丙氨酸解氨酶(PAL)活性测定 | 第38页 |
3.2.16 烟草总RNA的提取 | 第38-39页 |
3.2.17 RNA的反转录 | 第39页 |
3.2.18 qRT-PCR | 第39-40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0-52页 |
3.3.1 新型高效抗病毒病制剂对水杨酸(SA)含量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3.3.2 新型高效抗病毒病制剂诱导的过敏反应 | 第42-43页 |
3.3.3 新型高效抗病毒病制剂对烟草过氧化氢系统的影响 | 第43-47页 |
3.3.4 新型高效抗病毒病制剂对烟草PAL活性的影响 | 第47-49页 |
3.3.5 qRT-PCR检测病程相关蛋白基因表达 | 第49-5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四章 新型高效抗病毒复配制剂的应用 | 第53-77页 |
4.1 引言 | 第53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53-56页 |
4.2.1 实验设计 | 第53-54页 |
4.2.2 施药方式 | 第54页 |
4.2.3 调查方法 | 第54-55页 |
4.2.4 病情统计 | 第55-56页 |
4.2.5 烟株病株残体的处理 | 第56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6-76页 |
4.3.1 育苗场地TMV的初侵染源调查结果 | 第56-58页 |
4.3.2 苗期烟苗的检测 | 第58-60页 |
4.3.3 大田期烟叶病毒含量的检测 | 第60-63页 |
4.3.4 大田实验的统计分析 | 第63-75页 |
4.3.5 烟株病株残体处理结果 | 第75-76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7-78页 |
5.1 结论 | 第77页 |
5.2 展望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