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1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2 实践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综述 | 第13-17页 |
1.3.1 关于“人格”、“独立人格”概念的阐述 | 第14-15页 |
1.3.2 关于“大学生人格现状”的分析 | 第15-16页 |
1.3.3 关于“大学生人格培养”的宏观研究 | 第16页 |
1.3.4 关于“大学生独立人格培养”的微观探讨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5 创新点与不足 | 第18-19页 |
2 独立人格概述 | 第19-23页 |
2.1 独立人格的概念界定 | 第19-21页 |
2.1.1 学术界关于人格、独立人格概念的阐述 | 第19-20页 |
2.1.2 本文关于独立人格概念的界定 | 第20-21页 |
2.2 大学生独立人格培养的重要意义 | 第21-23页 |
2.2.1 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| 第21页 |
2.2.2 增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| 第21-22页 |
2.2.3 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需要 | 第22-23页 |
3 我国大学生独立人格培养现状分析 | 第23-37页 |
3.1 我国大学生独立人格培养的措施与方法 | 第23-25页 |
3.1.1 要求新生独立报到以培养自立意识 | 第23页 |
3.1.2 以军训为契机,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| 第23-24页 |
3.1.3 大学生活伊始,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| 第24-25页 |
3.1.4 在日常生活中,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强意识 | 第25页 |
3.2 我国大学生独立人格培养的成就 | 第25-27页 |
3.2.1 形成了积极的独立人格培养舆论导向 | 第26页 |
3.2.2 初步建立了合理的独立人格培养方式 | 第26页 |
3.2.3 推动了各项独立人格培养活动资源的系统化 | 第26-27页 |
3.3 我国大学生独立人格培养的经验 | 第27-29页 |
3.3.1 以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独立人格培养 | 第27页 |
3.3.2 以优秀传统文化充实独立人格培养的内容 | 第27-28页 |
3.3.3 大力拓展网络社交媒体等人格培养新渠道 | 第28-29页 |
3.4 当代大学生独立人格欠缺的表现 | 第29-33页 |
3.4.1 独立学习生活能力不够强 | 第29-30页 |
3.4.2 人际交往不够和谐 | 第30-31页 |
3.4.3 社会道德观念薄弱 | 第31页 |
3.4.4 理想信念迷惘 | 第31-32页 |
3.4.5 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| 第32-33页 |
3.5 当代大学生独立人格欠缺成因分析 | 第33-37页 |
3.5.1 社会转型期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 | 第33-34页 |
3.5.2 家庭教育中独立人格培养的欠缺 | 第34-35页 |
3.5.3 学校教育对独立人格培养的忽略 | 第35-37页 |
4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独立人格培养对策研究 | 第37-46页 |
4.1 大学生独立人格培养的目标 | 第37-38页 |
4.1.1 思想方面的目标 | 第37页 |
4.1.2 行为方面的目标 | 第37-38页 |
4.1.3 情感方面的目标 | 第38页 |
4.2 大学生独立人格培养的原则 | 第38-39页 |
4.2.1 以人为本的原则 | 第38页 |
4.2.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| 第38-39页 |
4.2.3 开放创新原则 | 第39页 |
4.2.4 全面协调发展原则 | 第39页 |
4.3 大学生独立人格培养路径分析 | 第39-46页 |
4.3.1 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| 第39-40页 |
4.3.2 充分发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| 第40-42页 |
4.3.3 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| 第42-44页 |
4.3.4 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的提升作用 | 第44-46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 | 第49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