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9-13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9页 |
1.2 选题意义 | 第9-10页 |
1.3 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党内协商民主的基本理论 | 第13-20页 |
2.1 党内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 | 第13-16页 |
2.1.1 党内民主理论 | 第13-14页 |
2.1.2 协商民主理论 | 第14-16页 |
2.2 党内协商民主的内涵 | 第16-20页 |
2.2.1 党内协商民主概念 | 第16-17页 |
2.2.2 党内协商民主的特征 | 第17-18页 |
2.2.3 党内协商民主的功能 | 第18-20页 |
第三章 我国党内协商民主的历史探索与案例分析 | 第20-25页 |
3.1 党内协商民主的历史探索 | 第20-22页 |
3.1.1 党内协商民主的早期实践 | 第20-21页 |
3.1.2 党内协商民主的制度初建 | 第21-22页 |
3.2 党内协商民主的案例分析 | 第22-25页 |
3.2.1 温岭市党内协商民主的起源和发展 | 第23页 |
3.2.2 温岭市党内协商民主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| 第23-25页 |
第四章 推进党内协商民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| 第25-32页 |
4.1 推进党内协商民主的必要性 | 第25-29页 |
4.1.1 党内民主存在的问题迫切要求发展党内协商民主 | 第25-28页 |
4.1.2 党内协商民主是推进党内民主化进程的必要选择 | 第28-29页 |
4.2 推进党内协商民主的可行性 | 第29-32页 |
4.2.1 我国有适宜党内协商民主发展的历史传统 | 第30页 |
4.2.2 我国有适宜党内协商民主发展的制度资源 | 第30-32页 |
第五章 推进党内协商民主的路径 | 第32-40页 |
5.1 加强对党内协商民主的科学引导 | 第32-34页 |
5.1.1 加强党内协商民主理论研究 | 第32-33页 |
5.1.2 明确党内协商民主的定位 | 第33-34页 |
5.2 提高党员的协商主体意识 | 第34-36页 |
5.2.1 党员协商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 | 第35页 |
5.2.2 提高党员协商主体意识的途径 | 第35-36页 |
5.3 强化党内协商民主制度规范 | 第36-38页 |
5.3.1 健全党员表达机制,拓宽参与渠道 | 第36-37页 |
5.3.2 完善监督制度,保障协商充分发挥作用 | 第37页 |
5.3.3 建立协商评价体系,厘定评价标准 | 第37-38页 |
5.4 完善党内协商民主实施程序 | 第38-40页 |
5.4.1 会议前协商 | 第38页 |
5.4.2 会议中协商 | 第38-39页 |
5.4.3 会议后协商 | 第39-40页 |
第六章 结束语 | 第40-41页 |
致谢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45-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