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冷地区装配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研究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3页 |
1.1.1 我国能源和建筑耗能状况 | 第10-11页 |
1.1.2 装配式建筑的应用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1.3 课题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3-16页 |
1.2.1 装配式建筑历史沿革 | 第13-14页 |
1.2.2 国外研究动态 | 第14-15页 |
1.2.3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6-19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2 装配式建筑体系分析 | 第19-32页 |
2.1 概念与分类 | 第19-23页 |
2.1.1 装配式建筑概念 | 第19-21页 |
2.1.2 装配式建筑分类 | 第21页 |
2.1.3 装配式建筑适用范围 | 第21-22页 |
2.1.4 装配式围护结构特点 | 第22-23页 |
2.2 装配式外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| 第23-28页 |
2.2.1 一体化墙体 | 第23-26页 |
2.2.2 叠合屋面 | 第26-27页 |
2.2.3 节能外窗 | 第27-28页 |
2.2.4 节能楼地面 | 第28页 |
2.3 整体装配式建筑节能技术 | 第28-31页 |
2.3.1 太阳能利用技术 | 第28-29页 |
2.3.2 地热能源利用技术 | 第29-30页 |
2.3.3 自然通风技术 | 第30页 |
2.3.4 中水利用和绿色照明技术 | 第30-31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3 装配式建筑调研与分析 | 第32-46页 |
3.1 调研概况 | 第32-34页 |
3.1.1 调研内容 | 第32-33页 |
3.1.2 调研地区 | 第33-34页 |
3.2 调研数据分析 | 第34-41页 |
3.2.1 项目概况 | 第34-36页 |
3.2.2 围护结构 | 第36-38页 |
3.2.3 节能技术和构造措施 | 第38-39页 |
3.2.4 对比分析结果 | 第39-41页 |
3.3 外围护结构节能改进措施 | 第41-45页 |
3.3.1 高效保温材料 | 第41页 |
3.3.2 一体化构造措施 | 第41-44页 |
3.3.3 绿色节能技术 | 第44页 |
3.3.4 整体节能改进措施 | 第44-4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4 建筑外围护结构耗能模拟分析 | 第46-71页 |
4.1 建筑外墙热工性能对冷热负荷的影响 | 第46-55页 |
4.1.1 参数设定 | 第46-48页 |
4.1.2 热负荷对比分析 | 第48-51页 |
4.1.3 冷负荷对比分析 | 第51-53页 |
4.1.4 全年总负荷对比分析 | 第53-55页 |
4.2 建筑屋面热工性能对冷热负荷的影响 | 第55-63页 |
4.2.1 参数设定 | 第55-57页 |
4.2.2 热负荷对比分析 | 第57-60页 |
4.2.3 冷负荷对比分析 | 第60-61页 |
4.2.4 全年总负荷对比分析 | 第61-63页 |
4.3 建筑外窗及窗墙比对冷热负荷的影响 | 第63-69页 |
4.3.1 外窗类型的选择 | 第63-64页 |
4.3.2 南向窗墙比 | 第64-66页 |
4.3.3 北向窗墙比 | 第66-67页 |
4.3.4 东、西向窗墙比 | 第67-6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9-71页 |
5 节能优化方案耗能实例分析 | 第71-80页 |
5.1 工程实例 | 第71-73页 |
5.1.1 基本概况 | 第71-72页 |
5.1.2 外围护结构节能方案 | 第72-73页 |
5.2 外围护结构节能优化方案 | 第73-75页 |
5.2.1 外围护墙体优化方案 | 第73-74页 |
5.2.2 屋面优化方案 | 第74页 |
5.2.3 窗及窗墙比优化方案 | 第74-75页 |
5.2.4 整体节能优化方案 | 第75页 |
5.3 能耗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| 第75-79页 |
5.3.1 模型建立 | 第75-76页 |
5.3.2 模拟参数设定 | 第76-78页 |
5.3.3 能耗对比分析 | 第78-79页 |
5.3.4 优化后整体节能方案 | 第79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9-80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80-82页 |
6.1 结论 | 第80-81页 |
6.2 展望 | 第81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6页 |
附录 | 第86-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