煤炭生物降解转化—低阶煤微生物气化初步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1 绪论 | 第13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5页 |
1.2 煤炭生物降解转化的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3 煤炭生物降解转化可行性研究 | 第16-18页 |
1.3.1 煤生物处理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3.2 煤的生物降解转化研究的可行性 | 第17-18页 |
1.4 煤炭生物降解的发展方向 | 第18-19页 |
1.4.1 煤炭降解转化菌种方面 | 第18页 |
1.4.2 煤的生物降解和转化利用的产品 | 第18-19页 |
1.5 课题研究的目的 | 第19页 |
1.6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1.6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9页 |
1.6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1.7 课题研究概述 | 第20-21页 |
2 实验材料及方法 | 第21-27页 |
2.1 实验研究的主要试剂及设备 | 第21-23页 |
2.1.1 采用的菌种和生物质 | 第21页 |
2.1.2 煤炭生物转化采用的煤种 | 第21页 |
2.1.3 试验所用的发生装置 | 第21-22页 |
2.1.4 试验所有的仪器设备 | 第22-23页 |
2.2 菌种筛选试验设计 | 第23-25页 |
2.2.1 菌种筛选试验的工艺方案 | 第23页 |
2.2.2 自然温度条件下的菌种初筛实验方案 | 第23-25页 |
2.2.3 试验中生物质的配比条件 | 第25页 |
2.2.4 试验检方案 | 第25页 |
2.3 外源产甲烷菌降解煤种的产气实验 | 第25页 |
2.4 正交试验 | 第25-26页 |
2.5 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| 第26-27页 |
3 菌种筛选试验部分的工艺优化研究 | 第27-47页 |
3.1 沼气发酵的微生物 | 第27-28页 |
3.1.1 不产甲烷菌 | 第27页 |
3.1.2 产甲烷菌 | 第27页 |
3.1.3 沼气发酵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| 第27-28页 |
3.2 生物质原料的测定 | 第28-29页 |
3.2.1 生物质原料的工业及发热量分析 | 第28页 |
3.2.2 生物质原料的元素分析 | 第28-29页 |
3.3 试验步骤 | 第29页 |
3.4 菌种筛选试验的温度统计 | 第29-31页 |
3.5 产气量和气体成份的检测时间 | 第31-32页 |
3.6 单因素试验总产气量的比较 | 第32-33页 |
3.7 综合因素试验总产气量的比较 | 第33-35页 |
3.8 总产气量的正交分析 | 第35-38页 |
3.8.1 单一接种物的正交试验 | 第35-36页 |
3.8.2 多种接种物的正交试验 | 第36-38页 |
3.9 菌种筛选试验日产气量的研究 | 第38-4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4 外源菌对不同煤阶煤的降解及产气的研究 | 第47-51页 |
4.1 实验 | 第47-48页 |
4.1.1 煤样与菌群 | 第47页 |
4.1.2 实验培养基 | 第47页 |
4.1.3 产甲烷菌群的富集培养 | 第47页 |
4.1.4 煤样的处理取 | 第47页 |
4.1.5 微生物产气实验 | 第47-48页 |
4.1.6 实验仪器及检测方法 | 第48页 |
4.2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8-49页 |
4.2.1 高阶煤的降解产气特征 | 第48-49页 |
4.2.2 低阶煤的降解产气特征 | 第49页 |
结论 | 第49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51-53页 |
5.1 结论 | 第51页 |
5.2 煤炭生物转化技术的展望 | 第51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3页 |
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