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材料论文--非金属材料论文--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

高电阻率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4-32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-17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混凝土导电机理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混凝土电阻率影响因素第17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混凝土电阻率的测试方法第24-28页
    1.3 存在的问题第28-29页
    1.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目的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内容第29-30页
    1.5 技术路线第30-32页
第二章 实验原料、设备及试验方法第32-42页
    2.1 实验原料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硅酸盐水泥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集料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掺合料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聚丙烯纤维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水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减水剂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7 其他实验原料第35页
    2.2 实验设备第35-37页
    2.3 设计步骤和参数选择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混凝土配合比的参数选择第37-38页
    2.4 试件、电极的制备工艺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试件制备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电极制备第38-39页
    2.5 电阻率定义第39页
    2.6 混凝土性能测定方法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6.1 电阻率测定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2.6.2 抗压强度测定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6.3 放射性测定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6.4 Cl~-含量测定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6.5 耐候性测定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6.6 扫描电镜分析(SEM)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6.7 X射线衍射分析(XRD)第40-41页
    2.7 本章小结第41-42页
第三章 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第42-60页
    3.1 水灰比对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实验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结果与分析第42-44页
    3.2 水泥用量对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实验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结果与分析第45-47页
    3.3 掺合料对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第47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沸石粉掺量对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硅灰掺量对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第53-56页
    3.4 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实验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结果与分析第56-57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57-60页
第四章 高电阻率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优化第60-70页
    4.1 实验第60页
    4.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第60-62页
    4.3 粉煤灰掺量优化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实验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结果与分析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成本、环保评估第63-64页
    4.4 硅灰掺量优化第64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实验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结果与分析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成本、环保评估第66-69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69-70页
第五章 高电阻率混凝土的性能测试分析第70-78页
    5.1 混凝土放射性测定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混凝土放射性的测试过程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测试结果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测试分析第72页
    5.2 混凝土Cl~-含量的测定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混凝土氯离子含量的测试过程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测试结果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测试分析第74页
    5.3 混凝土耐候性的测定第74-7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混凝土耐候性能的测试过程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测试结果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测试分析第76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76-78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8-80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78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78-80页
参考文献第80-86页
致谢第86-88页
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88页

论文共8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FZQ2000Z型动臂塔式起重机臂架改进设计与分析
下一篇:煤炭生物降解转化—低阶煤微生物气化初步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