装配式混凝土粘结面与叠合梁的受力性能试验研究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7-37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7-19页 |
1.2 装配式建筑的优点 | 第19-20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0-33页 |
1.3.1 预制与后浇混凝土粘结面粘结力学性能 | 第20-24页 |
1.3.2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构件 | 第24-26页 |
1.3.3 叠合梁受力性能研究 | 第26-32页 |
1 3.4 配置不同形式箍筋梁受力性能研究 | 第32-33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33-37页 |
1.4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3-35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35页 |
1.4.3 技术路线 | 第35-37页 |
2 装配式混凝土粘结面拉压性能试验 | 第37-57页 |
2.1 引言 | 第37页 |
2.2 试验设计 | 第37-40页 |
2.2.1 试验原材料 | 第37-38页 |
2.2.2 制作试件 | 第38页 |
2.2.3 试件温度条件 | 第38-40页 |
2.2.4 试验方法 | 第40页 |
2.3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0-48页 |
2.3.1 试验现象 | 第40-41页 |
2.3.2 试验结果 | 第41-43页 |
2.3.3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3-48页 |
2.4 方差分析 | 第48-55页 |
2.4.1 单因素方差分析 | 第48-53页 |
2.4.2 双因素方差分析 | 第53-55页 |
2.5 预制与后浇混凝土粘结面粘结质量的控制方法 | 第55-56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3 装配式混凝土粘结面抗折性能试验 | 第57-78页 |
3.1 引言 | 第57页 |
3.2 试验概况 | 第57-59页 |
3.2.1 试验原材料 | 第57-58页 |
3.2.2 试验设计 | 第58-59页 |
3.3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59-66页 |
3.3.1 抗折试验结果 | 第59-60页 |
3.3.2 后浇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| 第60-62页 |
3.3.3 粘结面粗糙度的影响 | 第62-64页 |
3.3.4 温度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3.3.5 冷却方式的影响 | 第65-66页 |
3.4 方差分析 | 第66-77页 |
3.4.1 单因素方差分析 | 第66-74页 |
3.4.2 双因素方差分析 | 第74-77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4 装配式混凝土粘结面动态劈裂抗拉性能试验 | 第78-94页 |
4.1 引言 | 第78页 |
4.2 试验准备 | 第78-83页 |
4.2.1 SHPB试验装置 | 第78-79页 |
4.2.2 安装与调平 | 第79页 |
4.2.3 粘贴应变片 | 第79-82页 |
4.2.4 冲击前准备工作 | 第82-83页 |
4.3 试验原理与参数选择 | 第83-85页 |
4.3.1 试验基本原理 | 第83页 |
4.3.2 参数选择 | 第83-85页 |
4.4 动力学特性试验与分析 | 第85-87页 |
4.5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87-93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93-94页 |
5 装配式叠合梁受弯性能试验 | 第94-118页 |
5.1 引言 | 第94页 |
5.2 试验设计 | 第94-100页 |
5.2.1 试件设计与制作 | 第94-96页 |
5.2.2 加载与测量方案 | 第96-98页 |
5.2.3 材性试验 | 第98-100页 |
5.3 试验过程及破坏形态 | 第100-106页 |
5.3.1 B-1试验过程及破坏形态 | 第100-101页 |
5.3.2 B-2试验过程及破坏形态 | 第101-102页 |
5.3.3 B-3试验过程及破坏形态 | 第102-104页 |
5.3.4 B-4试验过程及破坏形态 | 第104-106页 |
5.4 试件破坏形态 | 第106-107页 |
5.5 裂缝开展情况 | 第107-111页 |
5.5.1 B-1裂缝开展 | 第107-108页 |
5.5.2 B-2裂缝开展 | 第108-109页 |
5.5.3 B-3裂缝开展 | 第109-110页 |
5.5.4 B-4裂缝开展 | 第110-111页 |
5.6 钢筋应变情况 | 第111-117页 |
5.6.1 B-1钢筋应变 | 第111-112页 |
5.6.2 B-2钢筋应变 | 第112-114页 |
5.6.3 B-3钢筋应变 | 第114-115页 |
5.6.4 B-4钢筋应变 | 第115-117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117-118页 |
6 装配式叠合梁受弯性能对比分析 | 第118-134页 |
6.1 引言 | 第118页 |
6.2 试件弯矩—挠度曲线对比分析 | 第118-119页 |
6.3 试件受弯承载力对比分析 | 第119-122页 |
6.3.1 理论值的计算 | 第119-121页 |
6.3.2 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实测值对比分析 | 第121-122页 |
6.4 位移延性对比分析 | 第122-123页 |
6.5 应变对比分析 | 第123-125页 |
6.6 裂缝对比分析 | 第125-127页 |
6.7 刚度对比分析 | 第127-131页 |
6.7.1 计算理论刚度 | 第128-129页 |
6.7.2 实际刚度对比 | 第129-131页 |
6.8 混凝土粘结面分析 | 第131-132页 |
6.9 本章小结 | 第132-134页 |
7 装配式叠合梁数值模拟分析 | 第134-154页 |
7.1 有限元软件ABAQUS | 第134-136页 |
7.1.1 ABAQUS有限元软件简介 | 第134-135页 |
7.1.2 ABAQUS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| 第135-136页 |
7.2 ABAQUS用于模拟装配式叠合梁 | 第136-142页 |
7.2.1 各材料本构模型 | 第136-140页 |
7.2.2 ABAQUS中单元的选用 | 第140-141页 |
7.2.3 钢筋与混凝土的接触关系 | 第141页 |
7.2.4 混凝土粘结面的接触关系 | 第141-142页 |
7.2.5 小滑移和有限滑移 | 第142页 |
7.2.6 装配式叠合梁两阶段受力特点 | 第142页 |
7.3 叠合梁受力性能数值模拟分析 | 第142-153页 |
7.3.1 模型建立 | 第143-146页 |
7.3.2 网格划分 | 第146-147页 |
7.3.3 有限元分析结果 | 第147-153页 |
7.4 本章小结 | 第153-154页 |
8 结论与展望 | 第154-157页 |
8.1 主要结论 | 第154-156页 |
8.2 创新点 | 第156页 |
8.3 研究展望 | 第156-1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7-169页 |
致谢 | 第169-170页 |
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| 第1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