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区域规划论文--中国区域规划论文--农村乡镇规划论文

乡土建筑遗产保护视域下安徽碧山村“祠堂群”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CAT第4-5页
1 绪论第9-2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9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徽州宗族祠堂历史研究背景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徽州宗族祠堂保护更新背景第10-12页
    1.2 研究契机与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契机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目的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研究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第13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对象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相关概念界定第16-18页
    1.4 徽州宗族祠堂研究现状第18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徽州宗族祠堂历史研究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祠堂保护更新研究第22-24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方法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框架第25-27页
2 碧山村“祠堂群”的形成与演变第27-49页
    2.1 徽州明清祠堂形成背景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嘉靖时期的“大礼仪”与“推恩令”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明中叶以后的徽商崛起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第29-30页
    2.2 碧山村“祠堂群”与村落的形成与演变第30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自然环境及村落选址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历史发展与格局演变第32-39页
    2.3 碧山村“祠堂群”与村落现状第39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自然环境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村落形态第41-47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47-49页
3 碧山村“祠堂群”与村落的空间构成关系第49-65页
    3.0 “祠堂群”之间的关系第49-50页
    3.1 “祠堂群”与村落整体肌理第50-51页
    3.2 “祠堂群”与街巷第51-53页
    3.3 “祠堂群”与广场第53-54页
    3.4 “祠堂群”与农田第54页
    3.5 “祠堂群”与民居第54-55页
    3.6 “祠堂群”与水系第55-56页
    3.7 “祠堂群”与社会生活的互动第56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7.1 祭祀先祖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3.7.2 议事讨论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7.3 读书文会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7.4 小学,礼堂与粮点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3.7.5 庆典与展陈第61-63页
    3.8 小结第63-65页
4 碧山村“祠堂群”的内部空间特征与构造特征第65-99页
    4.1 “祠堂群”内部空间特征第65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祠堂空间序列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门楼与入口空间第66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门厅空间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天井空间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享堂空间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6 寝殿空间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7 “祠堂群”内部空间特征小结第77-78页
    4.2 “祠堂群”构造特征第78-9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建筑术语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尺度分析第80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大木作第86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石作与砖作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彩画装饰第9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“祠堂群”构造特征小结第97-98页
    4.3 小结第98-99页
5 碧山村“祠堂群”的评估与保护第99-121页
    5.1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发展第99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国外第99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国内第101-102页
    5.2 “祠堂群”的价值评估第102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乡土建筑遗产价值评估方法第103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“祠堂群”基本价值第106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“祠堂群”附属价值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“祠堂群”各价值之间的关系第109-110页
    5.3 “祠堂群”的保护更新第110-11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保护目的与原则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保护范围与内容第111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保护案例分析第113-11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保护方法建议第116-119页
    5.4 以“祠堂群”为枢纽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局限性第119-120页
    5.5 小结第120-121页
6 结论第121-125页
    6.1 碧山村“祠堂群”历史研究结论第121-122页
    6.2 碧山村“祠堂群”保护更新结论第122-123页
    6.3 不足与展望第123-125页
参考文献第125-129页
附录1第129-133页
附录2第133-136页
研究生期间所做工作第136-137页
图表目录第137-143页
致谢第143-144页

论文共14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医学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--基于河南省的调查
下一篇:钢筋和FRP筋混合配筋增强ECC-混凝土复合梁受弯性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