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序言 | 第9-16页 |
·选题的现实价值 | 第9页 |
·学术史综述 | 第9-14页 |
·著作 | 第9-11页 |
·论文 | 第11-14页 |
·论文的重点、难点与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·重点 | 第14页 |
·难点 | 第14页 |
·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傅斯年史学思想形成时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 | 第16-33页 |
·傅斯年简介 | 第16-17页 |
·傅斯年史学思想形成时的社会背景 | 第17-18页 |
·国际社会背景 | 第17-18页 |
·国内社会背景 | 第18页 |
·傅斯年史学思想形成时的学术背景 | 第18-21页 |
·国际学术背景 | 第19页 |
·国内学术背景 | 第19-21页 |
·对傅斯年影响较深的学派或理论 | 第21-33页 |
·乾嘉学派 | 第21-23页 |
·进化论 | 第23-24页 |
·胡适实用主义 | 第24-26页 |
·王国维的“二重证据法” | 第26-28页 |
·德国兰克史学 | 第28-30页 |
·新史学派 | 第30-33页 |
第三章 傅斯年的史学思想 | 第33-45页 |
·史料学思想 | 第33-39页 |
·“史学即是史料学”口号提出的原因 | 第33-36页 |
·“史学即是史料学”口号的内涵 | 第36-38页 |
·对此口号的评价 | 第38-39页 |
·史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| 第39-40页 |
·史学研究方法 | 第40-45页 |
第四章 傅斯年的史学贡献及其史学思想中的不足之处 | 第45-78页 |
·傅斯年的史学贡献 | 第45-65页 |
·考古学方面 | 第45-49页 |
·在上古史方面 | 第49页 |
·在《史记》研究方面 | 第49-50页 |
·在明清史研究方面 | 第50-56页 |
·关于边疆史的研究 | 第56-58页 |
·关于民族史的研究 | 第58-59页 |
·关于语言学、人类学研究 | 第59-61页 |
·以史语所为基地,培养了一批史学人才 | 第61-62页 |
·筹划在中国确立正统的“科学的东方学” | 第62-65页 |
·傅斯年取得巨大史学成就的原因 | 第65-68页 |
·家庭好学之风的影响 | 第65页 |
·知识渊博,学贯中西 | 第65-66页 |
·重视史料的唯物主义思想 | 第66-67页 |
·科学先进的治史方法 | 第67页 |
·大胆的怀疑精神 | 第67-68页 |
·傅斯年史学思想中的不足之处 | 第68-77页 |
·“史学”与“史料学”没有严格区分 | 第68-69页 |
·对“科学”的误解 | 第69-70页 |
·对“材料”与“货”的不正确认识 | 第70-71页 |
·历史研究中,人的缺失 | 第71页 |
·重史料轻史观 | 第71-72页 |
·史学思想与史学实践之间的矛盾 | 第72-77页 |
·傅斯年史学思想中存在不足之处的原因 | 第77-78页 |
·阶级意识的影响 | 第77页 |
·时代及学术发展的局限 | 第77-78页 |
第五章 结语 | 第78-79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79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