厦门生态工业园区功能湿地构建设计研究--以翔安火炬园为例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5页 |
1.1.1 时代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选题来源 | 第12-14页 |
1.1.3 基金项目 | 第14-15页 |
1.2 研究的内容、目的及意义 | 第15-18页 |
1.2.1 研究内容 | 第15-17页 |
1.2.2 研究目的 | 第17页 |
1.2.3 研究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3 研究现状 | 第18-21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1.3.3 综合评价分析 | 第21页 |
1.4 论文特色与创新处 | 第21-22页 |
1.4.1 论文的特色 | 第21-22页 |
1.4.2 论文的创新处 | 第22页 |
1.5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、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22-25页 |
1.5.1 研究思路 | 第22-23页 |
1.5.2 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1.5.3 技术路线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可行性研究与翔安火炬园现状分析 | 第25-49页 |
2.1 相关理论 | 第25-26页 |
2.1.1 生态工业园区理论 | 第25-26页 |
2.1.2 构建网络体系的方法 | 第26页 |
2.2 可行性研究 | 第26-34页 |
2.2.1 理论可行性研究 | 第27-28页 |
2.2.2 指标可行性研究 | 第28-30页 |
2.2.3 技术可行性研究 | 第30-32页 |
2.2.4 经济可行性研究 | 第32-34页 |
2.3 翔安火炬园概况与规划背景 | 第34-45页 |
2.3.1 上位规划 | 第34-35页 |
2.3.2 翔安火炬园空间布局分析 | 第35-40页 |
2.3.3 园区内湿地现状 | 第40-43页 |
2.3.4 现状存在问题 | 第43-45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5-49页 |
第三章 火炬园一级功能湿地网络构建 | 第49-73页 |
3.1 湿地建设用地来源分析 | 第49-53页 |
3.1.1 生产区的湿地建设用地来源 | 第50-52页 |
3.1.2 生活服务区的湿地建设用地来源 | 第52-53页 |
3.1.3 道路的湿地建设用地来源 | 第53页 |
3.2 构建准备 | 第53-54页 |
3.2.1 湿地网络分级 | 第53页 |
3.2.2 建构原则 | 第53-54页 |
3.3 一级湿地网络构建 | 第54-64页 |
3.3.1 Arcgis径流汇水分析 | 第54-57页 |
3.3.2 与现存湿地的整合 | 第57-60页 |
3.3.3 与恢复性建设湿地的整合 | 第60-62页 |
3.3.4 整合结果 | 第62-64页 |
3.4 一级湿地网络与园区规划结构整合 | 第64-72页 |
3.4.1 与生活服务区布局整合 | 第65-67页 |
3.4.2 与生产区布局整合 | 第67-69页 |
3.4.3 与道路布局整合 | 第69-70页 |
3.4.4 与生态景观功能整合 | 第70-7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第四章 火炬园二级功能湿地网络构建 | 第73-87页 |
4.1 构建原则 | 第73-74页 |
4.1.1 系统性原则 | 第73页 |
4.1.2 多样性原则 | 第73页 |
4.1.3 功能一体化原则 | 第73-74页 |
4.2 构建准备 | 第74-76页 |
4.2.1 湿地容量 | 第74-76页 |
4.2.2 区块划分 | 第76页 |
4.3 生成火炬园二级湿地网络 | 第76-85页 |
4.3.1 北片区二级湿地网络构建 | 第76-79页 |
4.3.2 中片区二级湿地网络构建 | 第79-82页 |
4.3.3 南片区二级湿地网络构建 | 第82-8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85-87页 |
第五章 火炬园与湿地功能一体化 | 第87-106页 |
5.1 与规划结构一体化 | 第87-95页 |
5.1.1 生产区湿地布局 | 第87-91页 |
5.1.2 生活服务区湿地布局 | 第91-93页 |
5.1.3 道路与湿地布局 | 第93-95页 |
5.2 与市政服务一体化 | 第95-100页 |
5.2.1 供水管道一体化 | 第96页 |
5.2.2 尾水处理一体化 | 第96-98页 |
5.2.3 与防洪排涝一体化 | 第98-99页 |
5.2.4 暴雨初期雨水处理一体化 | 第99-100页 |
5.3 与景观生态一体化 | 第100-103页 |
5.3.1 优化环境 | 第100-101页 |
5.3.2 景观系统 | 第101-102页 |
5.3.3 生态系统 | 第102-103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03-106页 |
第六章 功能湿地构建介入前后方案对比与总结 | 第106-117页 |
6.1 用地构成优化 | 第106-110页 |
6.1.1 规划布局方面 | 第106-109页 |
6.1.2 用地结构方面 | 第109-110页 |
6.1.3 道路交通方面 | 第110页 |
6.2 生态效应优化 | 第110-112页 |
6.2.1 湿地结构 | 第111-112页 |
6.2.2 景观构成 | 第112页 |
6.3 经济效益优化 | 第112-113页 |
6.4 总结 | 第113-114页 |
6.5 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| 第114-11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7-119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19-121页 |
致谢 | 第12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