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10页 |
| Abstract | 第10-13页 |
| 0 引言 | 第13-20页 |
| 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·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4-19页 |
| ·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19页 |
| ·论文基本框架 | 第19-20页 |
| 1 精益成本管理的理论概述 | 第20-26页 |
| ·精益成本管理概念的界定 | 第20-21页 |
| ·精益成本管理的定义 | 第20页 |
| ·精益成本管理的本质 | 第20-21页 |
| ·精益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 | 第21-24页 |
| ·精益成本管理的目标 | 第21页 |
| ·精益成本管理的主要特点及其在现代成本管理中的地位 | 第21-22页 |
| ·精益成本管理的优缺点 | 第22-24页 |
| ·精益成本管理的理论架构 | 第24-26页 |
| ·目标成本规划 | 第24-25页 |
| ·成本维持 | 第25页 |
| ·成本改善 | 第25-26页 |
| 2 电子产业精益成本管理应用现状分析 | 第26-41页 |
| ·电子产业成本管理的特点 | 第26-27页 |
| ·电子产业实施精益成本管理的基本概况 | 第27-28页 |
| ·实施精益成本管理的方式 | 第27-28页 |
| ·遵循节约为本的原则 | 第28页 |
| ·精益成本管理模式在电子产业的应用前提 | 第28-31页 |
| ·识别电子产品制造业企业价值链 | 第29-30页 |
| ·按成本动因划分成本中心 | 第30页 |
| ·建立企业长期战略目标 | 第30页 |
| ·全员参与 | 第30-31页 |
| ·电子产业实施精益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 | 第31-41页 |
| ·电子产业目标成本规划 | 第31-36页 |
| ·电子产业成本维持 | 第36-39页 |
| ·电子产业成本改善 | 第39-41页 |
| 3 电子产业实施精益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41-48页 |
| ·电子产业实施精益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| 第41-44页 |
| ·全新的成本管理理念推行难度极大 | 第41页 |
| ·专业技术投入不足 | 第41-42页 |
| ·大多数企业只注重容易识别和控制的成本 | 第42页 |
| ·成本费用控制不足 | 第42-43页 |
| ·顾客意见与产品开发循环不对称 | 第43页 |
| ·各部门协作效果差 | 第43-44页 |
| ·电子产业实施精益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44-48页 |
| ·人员素质偏低导致新理念难以推广 | 第44页 |
| ·经理制制约专业技术投入 | 第44-45页 |
| ·成本管理与市场脱节 | 第45页 |
| ·成本费用控制意识不强 | 第45页 |
| ·没有理解顾客价值 | 第45-46页 |
| ·部门之间缺乏沟通 | 第46-48页 |
| 4 国外电子产业实施精益成本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| 第48-53页 |
| ·国外电子产业实施精益成本管理的经验 | 第48-50页 |
| ·日本的成功做法 | 第48-49页 |
| ·美国的成功做法 | 第49-50页 |
| ·国外电子产业成功实施精益成本管理的启示 | 第50-53页 |
| ·迎接政治挑战 | 第50-51页 |
| ·建立支持性文化 | 第51页 |
| ·满足技术与结构要求 | 第51-52页 |
| ·获得期望的行为 | 第52-53页 |
| 5 完善电子产业精益成本管理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| 第53-60页 |
| ·加大人才培养力度,培养职工成本控制意识 | 第53-54页 |
| ·加大科技投入力度,坚持技术创新,提高经理人"免疫力" | 第54页 |
| ·树立以人为本观念,重塑企业文化,优化精益成本管理环境 | 第54-55页 |
| ·建立精益成本控制的保障机制 | 第55-56页 |
| ·企业应理解顾客需求 | 第56-57页 |
| ·组建跨功能团队 | 第57-60页 |
| ·基于电子产品的组织关注所有职能 | 第57-58页 |
| ·以顾客为中心是另一种对职能组织进行整合和再定位的方法 | 第58页 |
| ·过程管理是实现跨职能组织的第三种方法 | 第58-60页 |
| 结束语 | 第60-6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1-64页 |
| 后记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