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1页 |
1.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3-18页 |
1.2.1 关于投资主体的研究 | 第13-15页 |
1.2.2 关于融资渠道的研究 | 第15-17页 |
1.2.3 关于投融资管理的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3.1 本文研究思路 | 第18-19页 |
1.3.2 本文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1.4 主要创新与不足 | 第19-21页 |
1.4.1 本文的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
1.4.2 本文的不足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的现状 | 第21-29页 |
2.1 现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的特点及其成因 | 第21-23页 |
2.1.1 基础设施的特点 | 第21页 |
2.1.2 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特点 | 第21-22页 |
2.1.3 历史渊源 | 第22-23页 |
2.2 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存在的问题 | 第23-29页 |
2.2.1 财政难以支撑巨额需求 | 第23-25页 |
2.2.2 政府的债务规模受限 | 第25页 |
2.2.3 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限制增加 | 第25-26页 |
2.2.4 政府购买服务存在违规现象 | 第26页 |
2.2.5 PPP项目的落地压力大 | 第26-27页 |
2.2.6 基础设施的投融资管理职责不清、效率低下 | 第27-29页 |
第3章 国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 | 第29-36页 |
3.1 德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 | 第29-31页 |
3.1.1 投资主体 | 第29页 |
3.1.2 融资渠道 | 第29-30页 |
3.1.3 投资管理 | 第30-31页 |
3.2 日本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 | 第31-33页 |
3.2.1 投资主体 | 第31页 |
3.2.2 融资渠道 | 第31-32页 |
3.2.3 投资管理 | 第32-33页 |
3.3 美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 | 第33-35页 |
3.3.1 投资主体 | 第33-34页 |
3.3.2 融资渠道 | 第34页 |
3.3.3 投资管理 | 第34-35页 |
3.4 国外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的共性与启示 | 第35-36页 |
第4章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模式创新及其案例 | 第36-46页 |
4.1 云南大理市洱海环湖截污工程PPP项目 | 第36-39页 |
4.1.1 项目概况 | 第36-37页 |
4.1.2 风险分配框架 | 第37页 |
4.1.3 项目运作方式 | 第37页 |
4.1.4 项目交易结构 | 第37-39页 |
4.2 湖南长沙市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 | 第39-43页 |
4.2.1 项目概况 | 第39-40页 |
4.2.2 风险分配基本框架 | 第40页 |
4.2.3 项目运作方式 | 第40-41页 |
4.2.4 项目交易结构 | 第41-43页 |
4.3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PPP模式实施中的经验与问题 | 第43-46页 |
4.3.1 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PPP模式实施中的经验 | 第43-44页 |
4.3.2 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ppp模式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| 第44-46页 |
第5章 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进一步改革的方向探索 | 第46-50页 |
5.1 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| 第46-47页 |
5.1.1 政府与社会资本划清界限是重要前提 | 第46页 |
5.1.2 明确政府扮演的角色是关键 | 第46页 |
5.1.3 在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过程中应避免的误区 | 第46-47页 |
5.1.4 有进有退,为社会资本完善退出机制 | 第47页 |
5.2 融资渠道开放化改革 | 第47-48页 |
5.2.1 提高社会资金利用效率,打开融资渠道 | 第47页 |
5.2.2 发挥资本市场的力量,拓展融资渠道 | 第47-48页 |
5.2.3 探索融资新方式,创新融资渠道 | 第48页 |
5.3 进一步完善投融资管理 | 第48-50页 |
5.3.1 完善法律法规,明确标准 | 第48页 |
5.3.2 完善财税支持政策,加强激励 | 第48-49页 |
5.3.3 提高专家队伍素质,科学规划 | 第49页 |
5.3.4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,助力改革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4页 |
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