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9-11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概述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概述 | 第13-14页 |
1.2.3 研究综述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方法和思路 | 第15-16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3.2 研究思路 | 第15-16页 |
1.4 创新之处与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1.4.1 创新之处 | 第16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| 第18-29页 |
2.1 概念界定 | 第18-23页 |
2.1.1 社区 | 第18-19页 |
2.1.2 社区民间组织 | 第19-21页 |
2.1.3 社区治理 | 第21-23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23-29页 |
2.2.1 善治理论 | 第23-27页 |
2.2.2 法团理论 | 第27-29页 |
第3章 泉州圣湖社区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现状及困境 | 第29-40页 |
3.1 泉州圣湖社区民间组织概况 | 第29-34页 |
3.1.1 圣湖社区的民间组织 | 第29-32页 |
3.1.2 圣湖社区民间组织联合会 | 第32页 |
3.1.3 圣湖社区对民间组织的扶持 | 第32-34页 |
3.2 民间组织参与圣湖社区治理情况 | 第34-37页 |
3.2.1 参与社区治理主要途径 | 第34-36页 |
3.2.2 参与圣湖社区治理的成效 | 第36-37页 |
3.3 民间组织参与圣湖社区治理的困境 | 第37-40页 |
3.3.1 民间组织治理社区独立性差 | 第37-38页 |
3.3.2 民间组织居民参与程度低 | 第38-39页 |
3.3.3 民间组织治理社区能力不足 | 第39页 |
3.3.4 民间组织治理社区领域受限 | 第39-40页 |
第4章 民间组织参与圣湖社区治理困境的成因 | 第40-46页 |
4.1 法律定位和资金匮乏导致治理独立性差 | 第40-41页 |
4.1.1 合法地位被影响 | 第40页 |
4.1.2 资金相对匮乏 | 第40-41页 |
4.2 定位模糊和居民不理解导致居民参与度低 | 第41-42页 |
4.2.1 定位模糊遭质疑 | 第41-42页 |
4.2.2 居民理解有误区 | 第42页 |
4.3 组织发展局限和人才缺乏导致治理能力不足 | 第42-43页 |
4.3.1 组织发展受限制 | 第42页 |
4.3.2 缺乏专业人才 | 第42-43页 |
4.4 现行管理制度和认识缺位导致治理领域受限 | 第43-46页 |
4.4.1 控制型登记管理制度的阻碍 | 第43-44页 |
4.4.2 对在社区建设中的功能认识不到位 | 第44-46页 |
第5章 国内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经验借鉴 | 第46-57页 |
5.1 上海市真光社区“综合协调”治理模式 | 第46-50页 |
5.1.1 真光社区民间组织概况 | 第46-47页 |
5.1.2 民间组织参与真光社区治理的主要方式 | 第47-48页 |
5.1.3 民间组织参与真光社区治理的功能体现 | 第48-50页 |
5.2 福州市庆城社区“一核多元”治理模式 | 第50-53页 |
5.2.1 庆城社区间组织概况 | 第50页 |
5.2.2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 | 第50-52页 |
5.2.3 社区与民间组织参与庆城社区治理的功能体现 | 第52-53页 |
5.3 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经验借鉴 | 第53-57页 |
5.3.1 政策明晰理顺社区治理概念 | 第53-54页 |
5.3.2 社区与民间组织的共赢发展理念 | 第54-55页 |
5.3.3 政府放权与居民素质是关键因素 | 第55-57页 |
第6章 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优化建议 | 第57-66页 |
6.1 调整管理方式强化民间组织自治能力 | 第57-60页 |
6.1.1 转变政府管理理念 | 第57-58页 |
6.1.2 构建宽松政策环境 | 第58页 |
6.1.3 创设“公益组织孵化器” | 第58-60页 |
6.2 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居民参与度 | 第60-62页 |
6.2.1 建立完善从业人才队伍 | 第60页 |
6.2.2 强化社区民间组织信息接驳 | 第60-61页 |
6.2.3 完善监督监管机制 | 第61-62页 |
6.3 优化运行模式提高社区治理能力 | 第62-64页 |
6.3.1 引入枢纽组织式管理 | 第62-63页 |
6.3.2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| 第63页 |
6.3.3 提升服务执行力 | 第63-64页 |
6.4 保障发展填补治理薄弱领域 | 第64-66页 |
6.4.1 营造社区氛围 | 第64页 |
6.4.2 同步发展居民素质与民间组织 | 第64-65页 |
6.4.3 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 | 第65-66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66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