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3 研究思路、方法与创之处 | 第11-13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1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3.3 创新之处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马克思幸福观的理论渊源及发展历程 | 第13-20页 |
2.1 马克思幸福观的理论渊源 | 第13-16页 |
2.1.1 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的人本意识 | 第13-14页 |
2.1.2 西方理性主义幸福观的社会意识 | 第14页 |
2.1.3 空想社会主义幸福观的理论构思 | 第14-15页 |
2.1.4 近代唯物主义幸福观的现实生活 | 第15-16页 |
2.2 马克思幸福观的发展历程 | 第16-20页 |
2.2.1 《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》:马克思幸福观的萌芽 | 第16-17页 |
2.2.2 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》:马克思幸福观的发展 | 第17页 |
2.2.3 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》:马克思幸福观的确立 | 第17-18页 |
2.2.4 《德意志意识形态》: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确立 | 第18-20页 |
第三章 马克思幸福观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 | 第20-30页 |
3.1 幸福的涵义 | 第20-21页 |
3.2 幸福的构成 | 第21-23页 |
3.2.1 幸福的主体 | 第21-22页 |
3.2.2 幸福的客体 | 第22页 |
3.2.3 幸福的媒介 | 第22-23页 |
3.3 马克思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| 第23-27页 |
3.3.1 现实的个人的需要:幸福的内驱力 | 第23-24页 |
3.3.2 自由和自觉的劳动:幸福的创造 | 第24页 |
3.3.3 个人与社会的融合:幸福的依托 | 第24-25页 |
3.3.4 自由而全面的发展:幸福的目标 | 第25-26页 |
3.3.5 共产主义社会实现:幸福的社会形式 | 第26-27页 |
3.4 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特征 | 第27-30页 |
3.4.1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 | 第27页 |
3.4.2 劳动创造与享受成果的统一 | 第27-28页 |
3.4.3 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| 第28页 |
3.4.4 主观感受与客观条件的统一 | 第28-30页 |
第四章 马克思幸福观的当代价值 | 第30-44页 |
4.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探析 | 第30-33页 |
4.1.1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析 | 第30-31页 |
4.1.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探析 | 第31页 |
4.1.3 马克思幸福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| 第31-33页 |
4.2 马克思幸福观对实现幸福个人的启示 | 第33-36页 |
4.2.1 幸福的实现要建立正确认知 | 第33-34页 |
4.2.2 幸福的实现要依靠劳动实践 | 第34-35页 |
4.2.3 幸福的实现要达成全面发展 | 第35-36页 |
4.2.4 幸福的实现要依托人际和谐 | 第36页 |
4.3 马克思幸福观对实现幸福社会的启示 | 第36-44页 |
4.3.1 马克思幸福观对经济发展的启示 | 第37-38页 |
4.3.2 马克思幸福观对政治建设的启示 | 第38-40页 |
4.3.3 马克思幸福观对文化繁荣的启示 | 第40-41页 |
4.3.4 马克思幸福观对社会和谐的启示 | 第41-42页 |
4.3.5 马克思幸福观对生态文明的启示 | 第42-44页 |
结语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7-48页 |
致谢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