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创新点摘要 | 第6-10页 |
前言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19页 |
1.1 硫化氢的危害 | 第11页 |
1.2 硫化氢气体脱除方法 | 第11-16页 |
1.2.1 溶剂吸收脱硫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固定床吸附脱硫 | 第13-15页 |
1.2.3 膜分离法脱硫 | 第15页 |
1.2.4 光催化法脱硫 | 第15页 |
1.2.5 离子交换法脱硫 | 第15-16页 |
1.2.6 生化法脱硫 | 第16页 |
1.3 活性炭脱除硫化氢的研究 | 第16-19页 |
1.3.1 活性炭的起源及特点 | 第16-17页 |
1.3.2 活性炭脱除硫化氢反应机理 | 第17页 |
1.3.3 活性炭的改性方法 | 第17页 |
1.3.4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19-26页 |
2.1 实验试剂 | 第19页 |
2.2 实验仪器 | 第19-20页 |
2.3 吸附剂的制备 | 第20-21页 |
2.3.1 活性炭的水洗 | 第20页 |
2.3.2 氧化铁负载改性活性炭吸附剂的制备 | 第20-21页 |
2.3.3 浸渍改性活性炭吸附剂的制备 | 第21页 |
2.4 吸附剂的表征 | 第21-22页 |
2.4.1 X射线衍射光谱(XRD) | 第21页 |
2.4.2 比表面积测定(N_2-BET) | 第21页 |
2.4.3 扫描电镜(SEM) | 第21-22页 |
2.5 实验装置及流程 | 第22-23页 |
2.5.1 制气装置 | 第22页 |
2.5.2 焙烧装置 | 第22-23页 |
2.5.3 固定床吸附脱硫装置 | 第23页 |
2.6 实验分析方法 | 第23-26页 |
2.6.1 试剂药品的配置及其标定 | 第23-24页 |
2.6.2 硫容计算方法 | 第24-26页 |
第三章 负载改性活性炭吸附剂制备及脱硫性能研究 | 第26-33页 |
3.1 氧化铁改性活性炭的制备及其脱硫性能研究 | 第26-32页 |
3.1.1 氧化铁负载量的影响 | 第26页 |
3.1.2 干燥温度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3.1.3 干燥时间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3.1.4 吸附温度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3.1.5 H_2S吸附等温线 | 第29-30页 |
3.1.6 N_2吸附-脱附等温线 | 第30页 |
3.1.7 吸附动力学 | 第30-31页 |
3.1.8 形貌观察 | 第31-32页 |
3.2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四章 浸渍改性活性炭吸附剂制备及脱硫性能研究 | 第33-50页 |
4.1 NaOH改性活性炭吸附剂的制备及脱硫性能的影响 | 第33-38页 |
4.1.1 碱性浸渍液的筛选 | 第33页 |
4.1.2 NaOH浓度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4.1.3 浸渍时间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4.1.4 焙烧温度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4.1.5 焙烧时间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4.1.6 N_2吸附脱附等温线 | 第37-38页 |
4.1.7 形貌观察 | 第38页 |
4.2 HNO_3改性活性炭吸附剂的制备及脱硫性能的影响 | 第38-43页 |
4.2.1 氧化性浸渍液的筛选 | 第38-39页 |
4.2.2 硝酸浓度的影响 | 第39页 |
4.2.3 浸渍时间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4.2.4 吸附温度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4.2.5 N_2吸附-脱附等温线 | 第41-42页 |
4.2.6 吸附剂XRD表征 | 第42页 |
4.2.7 形貌观察 | 第42-43页 |
4.3 Cu(NO_3)_2改性活性炭吸附剂的制备及脱硫性能的影响 | 第43-48页 |
4.3.1 过渡金属离子的筛选 | 第43页 |
4.3.2 Cu(NO_3)_2浓度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4.3.3 浸渍时间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4.3.4 焙烧温度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4.3.5 焙烧时间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4.3.6 N_2吸附脱附等温线 | 第47页 |
4.3.7 吸附剂XRD表征 | 第47-48页 |
4.3.8 形貌观察 | 第48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结论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7页 |
发表文章目录 | 第57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中文详细摘要 | 第60-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