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规融合视角下的村土地利用规划研究--以皇城及周边四村为例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24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1.1 现实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1.2 理论背景 | 第15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5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6-21页 |
1.3.1 国外研究进展 | 第16-18页 |
1.3.2 国内研究进展 | 第18-20页 |
1.3.3 基本结论 | 第20-21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| 第21-24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21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1.4.3 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
1.4.4 数据来源 | 第23-24页 |
第2章 村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基础与方法 | 第24-31页 |
2.1 概念界定 | 第24-25页 |
2.1.1 多规融合 | 第24页 |
2.1.2 村域 | 第24页 |
2.1.3 村土地利用规划 | 第24-25页 |
2.1.4 空间规划 | 第25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25-27页 |
2.2.1 系统理论 | 第25页 |
2.2.2 田园城市理论 | 第25-26页 |
2.2.3 新地域主义理论 | 第26页 |
2.2.4 有机疏散理论 | 第26页 |
2.2.5 景观生态学理论 | 第26页 |
2.2.6 协作式规划理论 | 第26-27页 |
2.3 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特征 | 第27-28页 |
2.3.1 以多种目标为导向 | 第27页 |
2.3.2 规划对象尺度小,特色明显 | 第27页 |
2.3.3 基础数据不足 | 第27页 |
2.3.4 综合性高,对接多种规划 | 第27-28页 |
2.3.5 实施性强,深入地块 | 第28页 |
2.4 村土地利规划的方法 | 第28-31页 |
2.4.1 全面调查,梳理村域特点 | 第28页 |
2.4.2 因地制宜,发挥特色 | 第28-29页 |
2.4.3 加强村民参与,保障规划实施 | 第29页 |
2.4.4 以乡级规划为依据,开展多规融合 | 第29页 |
2.4.5 保护传统风貌,传承村庄文化 | 第29-31页 |
第3章 与上位相关规划关系分析 | 第31-44页 |
3.1 相关规划概述 | 第31-34页 |
3.1.1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| 第31-32页 |
3.1.2 主体功能区规划 | 第32页 |
3.1.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| 第32-33页 |
3.1.4 城乡规划 | 第33-34页 |
3.1.5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| 第34页 |
3.2 相关规划并存的问题 | 第34-38页 |
3.2.1 编制思路与数据来源有差异 | 第34-36页 |
3.2.2 空间结构与管制规定难融合 | 第36页 |
3.2.3 实施方式与保障机制不完善 | 第36-38页 |
3.3 相关规划并存问题的原因 | 第38-39页 |
3.3.1 规划的法律适用体系不清 | 第38页 |
3.3.2 城镇化快速发展激化矛盾 | 第38-39页 |
3.3.3 部门间沟通弱化衔接不畅 | 第39页 |
3.4 相关规划融合实现路径 | 第39-44页 |
3.4.1 整合统一规划数据 | 第40-41页 |
3.4.2 推动综合规划协调 | 第41-42页 |
3.4.3 完善规划监督保障 | 第42-44页 |
第4章 皇城及周边四村土地利用基础研究 | 第44-70页 |
4.1 研究区概况 | 第44-46页 |
4.1.1 自然条件概况 | 第44-46页 |
4.1.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| 第46页 |
4.2 现状调查 | 第46-48页 |
4.2.1 现状调查内容 | 第46-48页 |
4.2.2 现状调查方法 | 第48页 |
4.3 土地利用数量与分布分析 | 第48-50页 |
4.4 土地利用空间分析 | 第50-58页 |
4.4.1 海拔高度 | 第50-52页 |
4.4.2 地形坡度 | 第52-54页 |
4.4.3 地形坡向 | 第54-55页 |
4.4.4 产业结构 | 第55-58页 |
4.5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分析 | 第58-65页 |
4.5.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58-59页 |
4.5.2 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 | 第59-60页 |
4.5.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60-62页 |
4.5.4 综合指数模型评价法 | 第62页 |
4.5.5 结果和分析 | 第62-65页 |
4.6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| 第65-70页 |
4.6.1 耕地人口承载力研究 | 第65-68页 |
4.6.2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| 第68-70页 |
第5章 确定发展目标和空间格局 | 第70-82页 |
5.1 发展目标体系和依据 | 第70-72页 |
5.1.1 目标体系 | 第70页 |
5.1.2 目标依据 | 第70-72页 |
5.2 皇城及周边四村发展目标 | 第72-73页 |
5.2.1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| 第72页 |
5.2.2 生态环境发展目标 | 第72-73页 |
5.2.3 村庄建设目标 | 第73页 |
5.3 确定三生空间格局 | 第73-76页 |
5.3.1 三生空间划分的必要性 | 第73-74页 |
5.3.2 三生空间划分思路 | 第74-75页 |
5.3.3 三生空间划分结果 | 第75-76页 |
5.4 基于“三生”的土地利用空间规划 | 第76-80页 |
5.4.1 生活空间规划 | 第76-78页 |
5.4.2 生产空间规划 | 第78-79页 |
5.4.3 生态空间规划 | 第79-80页 |
5.5 空间发展格局 | 第80-82页 |
第6章 研究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| 第82-95页 |
6.1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重要性 | 第82页 |
6.2 中心村用地规划 | 第82-84页 |
6.3 农业用地规划 | 第84-86页 |
6.4 工矿业用地规划 | 第86-88页 |
6.5 旅游用地规划 | 第88-91页 |
6.6 交通用地规划 | 第91-92页 |
6.7 生态用地规划 | 第92-95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5-98页 |
7.1 结论 | 第95-96页 |
7.2 展望 | 第96-98页 |
致谢 | 第98-10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0-104页 |
附录 | 第10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