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26页 |
1.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2 声阵列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3 波达角估计算法的研究现状 | 第19-22页 |
1.3.1 基于阵列流型旋转矢量匹配的波达角估计 | 第20页 |
1.3.2 基于子空间分解的波达角估计 | 第20-21页 |
1.3.3 基于时延的波达角估计 | 第21页 |
1.3.4 基于压缩感知稀疏重构的波达角估计 | 第21-22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| 第22-26页 |
第二章 基于声信号的波达角估计理论基础研究 | 第26-44页 |
2.1 引言 | 第26页 |
2.2 目标声源信号类型 | 第26-28页 |
2.2.1 窄带信号和宽带信号 | 第26-27页 |
2.2.2 平稳宽带信号和非平稳宽带信号 | 第27-28页 |
2.3 声阵列模型研究 | 第28-34页 |
2.3.1 阵列参数化模型假设 | 第28-29页 |
2.3.2 窄带信号阵列模型 | 第29-30页 |
2.3.3 宽带信号阵列模型 | 第30-31页 |
2.3.4 几种常见阵型的研究 | 第31-32页 |
2.3.5 阵列性能的评价指标 | 第32-34页 |
2.4 波达角估计算法推导和理论研究 | 第34-43页 |
2.4.1 基于阵列流型旋转矢量匹配的波达角估计算法研究 | 第34-36页 |
2.4.2 基于子空间分解的波达角估计算法研究 | 第36-39页 |
2.4.3 基于时延的波达角估计理论研究 | 第39-41页 |
2.4.4 基于压缩感知稀疏重构的波达角估计理论研究 | 第41-43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三章 波达角估计解模糊算法研究 | 第44-60页 |
3.1 引言 | 第44-45页 |
3.2 波达角估计中产生角度模糊的机理分析 | 第45-49页 |
3.2.1 阵元间隔小于等于半波长 | 第46页 |
3.2.2 阵元间隔大于半波长 | 第46-47页 |
3.2.3 仿真分析d/(λ/2)变化时波达角估计 | 第47-49页 |
3.3 多频带解模糊的可行性理论分析 | 第49-51页 |
3.4 基于压缩感知多频带波达角解模糊算法研究 | 第51-54页 |
3.5 仿真分析 | 第54-58页 |
3.5.1 仿真实验设计 | 第54-55页 |
3.5.2 仿真及结果分析 | 第55-58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四章 基于时延的波达角估计算法研究 | 第60-78页 |
4.1 引言 | 第60-61页 |
4.2 阵列信号模型 | 第61-63页 |
4.2.1 理想信号模型 | 第61-62页 |
4.2.2 实际信号模型 | 第62-63页 |
4.3 基于混响模型的GCC-PHAT时延估计算法分析 | 第63页 |
4.4 基于频域时延的鲁棒性波达角估计算法 | 第63-68页 |
4.4.1 基于频域的时延估计算法 | 第63-65页 |
4.4.2 基于FD-TDE算法的多频带解模糊分析 | 第65-67页 |
4.4.3 基于最小二乘以及FD-TDE算法的鲁棒性波达角估计 | 第67-68页 |
4.5 仿真实验 | 第68-77页 |
4.5.1 实验设置 | 第68-70页 |
4.5.2 实验性能评价标准 | 第70页 |
4.5.3 仿真结果分析 | 第70-76页 |
4.5.4 实验分析 | 第76-77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第五章 声阵列系统设计与实验验证 | 第78-96页 |
5.1 引言 | 第78-79页 |
5.2 用于测向的单个声阵列系统设计 | 第79-81页 |
5.2.1 硬件平台 | 第79-80页 |
5.2.2 软件设计 | 第80-81页 |
5.3 室内合作式波达角估计中的声信号处理 | 第81-87页 |
5.3.1 chirp信号与音频信号在混响和噪声下的性能对比与选择 | 第81-84页 |
5.3.2 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对chirp信号的混响抑制方法 | 第84-87页 |
5.4 基于单阵列架构的系统实现与定位性能验证 | 第87-93页 |
5.4.1 chirp信号的参数选择 | 第87-88页 |
5.4.2 单阵列室内定位系统设计 | 第88-91页 |
5.4.3 基于单阵列的定位方法 | 第91页 |
5.4.4 基于FD-TDE波达角估计算法的定位实验与性能分析 | 第91-93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93-96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96-100页 |
6.1 本文工作总结 | 第96-97页 |
6.2 本文工作展望 | 第97-10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0-104页 |
致谢 | 第104-10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1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