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建省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方法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引言 | 第10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概况 | 第11-15页 |
1.2.1 国外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研究概况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国内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研究概况 | 第13-15页 |
1.2.3 存在问题 | 第15页 |
1.3 研究目的 | 第15-16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6-19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2 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特征及数据源 | 第19-33页 |
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19-25页 |
2.1.1 自然地理 | 第19页 |
2.1.2 地形地貌 | 第19-20页 |
2.1.3 气候水文 | 第20-21页 |
2.1.4 地质背景 | 第21页 |
2.1.5 矿产资源 | 第21-22页 |
2.1.6 开发现状 | 第22-25页 |
2.2 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状况 | 第25-31页 |
2.2.1 地质灾害 | 第25-28页 |
2.2.2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 | 第28-30页 |
2.2.3 矿山环境污染 | 第30-31页 |
2.3 数据源 | 第31-33页 |
2.3.1 基础资料 | 第31页 |
2.3.2 采矿权与探矿权 | 第31-32页 |
2.3.3 矿产资源规划资料 | 第32页 |
2.3.4 遥感影像数据 | 第32-33页 |
3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因子选取 | 第33-48页 |
3.1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因子选择 | 第33-35页 |
3.1.1 自然地理 | 第34页 |
3.1.2 基础地质 | 第34页 |
3.1.3 矿产开发 | 第34-35页 |
3.1.4 矿山环境 | 第35页 |
3.2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因子提取 | 第35-38页 |
3.3 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因子选取结果 | 第38-47页 |
3.3.1 自然地理 | 第38-40页 |
3.3.2 基础地质 | 第40-42页 |
3.3.3 矿山开发 | 第42-43页 |
3.3.4 矿山环境 | 第43-47页 |
3.4 小结 | 第47-48页 |
4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尺度分析 | 第48-65页 |
4.1 评价尺度研究方法 | 第48-49页 |
4.1.1 数据统计分析 | 第48-49页 |
4.1.2 空间统计分析 | 第49页 |
4.2 不同尺度下研究区的矿山地质环境评价 | 第49-53页 |
4.2.1 评价因子权重 | 第49页 |
4.2.2 评价因子分级 | 第49-51页 |
4.2.3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计算 | 第51-53页 |
4.3 评价尺度分析 | 第53-60页 |
4.3.1 评价尺度的统计分析 | 第53-56页 |
4.3.2 评价尺度的空间统计 | 第56-60页 |
4.4 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尺度选择 | 第60-64页 |
4.4.1 评价单元格内部的一致性 | 第61-62页 |
4.4.2 评价单元格之间的异质性 | 第62-63页 |
4.4.3 最佳评价尺度选择 | 第63-64页 |
4.5 小结 | 第64-65页 |
5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方法 | 第65-89页 |
5.1 QPSO-LS-SVM算法 | 第65-74页 |
5.1.1 算法原理 | 第65-70页 |
5.1.2 评价方法实现 | 第70-72页 |
5.1.3 结果与分析 | 第72-74页 |
5.2 层次分析-模糊评价法 | 第74-77页 |
5.2.1 方法原理 | 第74-75页 |
5.2.2 评价方法实现 | 第75-77页 |
5.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77页 |
5.3 BP神经网络算法 | 第77-81页 |
5.3.1 方法原理 | 第77-79页 |
5.3.2 评价方法的实现 | 第79页 |
5.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79-81页 |
5.4 三种方法评价结果比较 | 第81-87页 |
5.4.1 总体数据对比 | 第81页 |
5.4.2 野外实地验证 | 第81-87页 |
5.5 小结 | 第87-89页 |
6 结论 | 第89-91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89-90页 |
6.2 存在问题 | 第90-91页 |
致谢 | 第91-9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2-96页 |
附录(作者简介) | 第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