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第1章 前言 | 第11-21页 |
| 1.1 选题背景及选题依据 | 第11-18页 |
| 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1-16页 |
| 1.1.2 选题依据 | 第16-18页 |
| 1.2 研究内容与思路 | 第18-19页 |
| 1.2.1 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| 1.2.2 研究思路 | 第19页 |
| 1.3 项目依托 | 第19页 |
| 1.4 完成工作量 | 第19-21页 |
|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21-24页 |
| 2.1 中生代地层特征 | 第21-22页 |
| 2.1.1 区内泥盆系地层 | 第22页 |
| 2.1.2 区内侏罗系地层 | 第22页 |
| 2.1.3 区内白垩系地层 | 第22页 |
| 2.2 研究区地质构造 | 第22-23页 |
| 2.3 区域矿产分布 | 第23-24页 |
| 第3章 罕乌拉穹隆的构造特征 | 第24-28页 |
| 3.1 穹隆的构造组成 | 第24-27页 |
| 3.1.1 核部岩体 | 第25页 |
| 3.1.2 韧性剪切带 | 第25-27页 |
| 3.2 韧性剪切带显微构造分析 | 第27页 |
| 3.3 运动学特征 | 第27-28页 |
| 第4章 罕乌拉穹隆花岗质岩石的岩性、侵位年代与地球化学特征 | 第28-51页 |
| 4.1 岩相学特征 | 第28-31页 |
| 4.1.1 海莫赛格岩体 | 第28-29页 |
| 4.1.2 沙麦岩体 | 第29-31页 |
| 4.2 测试结果 | 第31-51页 |
| 4.2.1 锆石U-Th-Pb同位素分析 | 第31-33页 |
| 4.2.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| 第33-35页 |
| 4.2.3 锆石Hf同位素 | 第35-51页 |
| 第5章 花岗质岩石成因与构造背景 | 第51-59页 |
| 5.1 岩体的侵位时代 | 第51-52页 |
| 5.1.1 海莫赛格岩体 | 第51页 |
| 5.1.2 沙麦岩体 | 第51-52页 |
| 5.2 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的成因类型 | 第52-54页 |
| 5.2.1 中侏罗世花岗质岩石成因类型 | 第52-53页 |
| 5.2.2 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成因类型 | 第53-54页 |
| 5.3 源区分析 | 第54-56页 |
| 5.3.1 中侏罗世花岗质岩石 | 第54-55页 |
| 5.3.2 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 | 第55-56页 |
| 5.4 区域构造背景 | 第56-59页 |
| 5.4.1 中侏罗世构造背景 | 第56-57页 |
| 5.4.2 早白垩世构造背景 | 第57-59页 |
| 第6章 主要结论与存在问题 | 第59-60页 |
| 致谢 | 第60-6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2-73页 |
| 附表1 中蒙边界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锆石U-Pb年龄 | 第73-77页 |
| 附录 | 第77-79页 |
| 1.测试方法 | 第77-79页 |
| 2.个人简历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