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主要符号表 | 第9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32页 |
1.1 引言 | 第13-14页 |
1.2 半导体光催化剂研究进展 | 第14-24页 |
1.2.1 半导体材料的光催化机理 | 第14-16页 |
1.2.2 二氧化钛和氧化锌概述 | 第16-22页 |
1.2.3 半导体材料在光催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2-23页 |
1.2.4 半导体光催化剂改性 | 第23-24页 |
1.3 半导体/碳复合材料概述 | 第24-26页 |
1.3.1 二氧化钛/碳材料的制备 | 第24-25页 |
1.3.2 氧化锌/碳复合材料的制备 | 第25-26页 |
1.4 木质素概述 | 第26-29页 |
1.4.1 木质素的来源 | 第27页 |
1.4.2 木质素的结构与性质 | 第27-29页 |
1.4.3 木质素基多孔碳材料的研究进展 | 第29页 |
1.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| 第29-32页 |
1.5.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| 第29-30页 |
1.5.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0-31页 |
1.5.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| 第31-32页 |
第二章 实验技术与测试方法 | 第32-39页 |
2.1 主要实验原料、试剂和仪器 | 第32-33页 |
2.1.1 主要实验原料 | 第32页 |
2.1.2 主要实验试剂 | 第32-33页 |
2.1.3 主要实验仪器 | 第33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33-36页 |
2.2.1 木质素季铵盐的制备 | 第33-34页 |
2.2.2 木质素碳/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 | 第34-35页 |
2.2.3 木质素碳/ZnO复合材料的制备 | 第35-36页 |
2.3 木质素碳/半导体复合材料结构表征 | 第36-37页 |
2.3.1 FT-IR表征 | 第36页 |
2.3.2 XRD表征 | 第36页 |
2.3.3 SEM形貌分析 | 第36-37页 |
2.3.4 TEM形貌分析 | 第37页 |
2.3.5 BET比表面积与BJH孔径分布分析 | 第37页 |
2.3.6 TG-DSC分析 | 第37页 |
2.3.7 UV-VisDSR表征 | 第37页 |
2.3.8 PL表征 | 第37页 |
2.4 木质素碳/半导体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测试 | 第37-39页 |
2.4.1 木质素碳/半导体复合材料光催化效果实验 | 第37-38页 |
2.4.2 木质素碳/半导体复合材料光催化稳定性实验 | 第38页 |
2.4.3 木质素碳/半导体复合材料光催化机理研究 | 第38-39页 |
第三章 木质素碳/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| 第39-55页 |
3.1 引言 | 第39页 |
3.2 结果与讨论 | 第39-53页 |
3.2.1 XRD表征 | 第39-41页 |
3.2.2 热重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2.3 FT-IR和Raman表征 | 第42-43页 |
3.2.4 BET比表面积与BJH孔径分布测试 | 第43-45页 |
3.2.5 SEM和TEM表征 | 第45-47页 |
3.2.6 木质素碳/TiO_2复合材料光学性能与光催化性能 | 第47-53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第四章 木质素碳/Zn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| 第55-72页 |
4.1 引言 | 第55-56页 |
4.2 结果与讨论 | 第56-70页 |
4.2.1 XRD表征 | 第56-57页 |
4.2.2 热重分析 | 第57-58页 |
4.2.3 FT-IR和Raman表征 | 第58-59页 |
4.2.4 BET比表面积与BJH孔径分布测试 | 第59-61页 |
4.2.5 SEM和TEM检测 | 第61-63页 |
4.2.6 光学性能与光催化测试 | 第63-70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70-72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72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8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6-88页 |
致谢 | 第88-90页 |
附件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