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9页 |
1.2.1 边坡稳定性研究简介 | 第12-15页 |
1.2.2 离散元法国内外研究简介 | 第15-18页 |
1.2.3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离散元法与加卸载比理论研究简介 | 第21-33页 |
2.1 离散元基本理论 | 第21-23页 |
2.2 接触模型(ContactConstitutiveModels) | 第23-30页 |
2.2.1 接触-刚度模型(Contact-StiffnessModels) | 第23-27页 |
2.2.2 滑动模型(TheSlipModel) | 第27页 |
2.2.3 黏结模型(TheBondModel) | 第27-30页 |
2.3 加卸载响应比基本理论 | 第30-32页 |
2.3.1 地震波波动方程 | 第30页 |
2.3.2 加卸载响应比 | 第30-32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基于迭代思想对颗粒流程序标定方法研究 | 第33-47页 |
3.1 三轴试验计算机理 | 第34-35页 |
3.2 迭代法确定细观参数 | 第35-41页 |
3.3 其他细观参数对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 | 第41-44页 |
3.3.1 法向刚度及刚度比对应力应变曲线形态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3.3.2 细观摩擦系数对应力应变曲线形态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3.3.3 黏结强度对应力应变曲线形态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3.4 数值模拟实验能量耗散过程 | 第44-4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四章 基于加卸载响应比边坡动力失稳时程分析方法 | 第47-65页 |
4.1 基于离散元法边坡失稳过程分析 | 第47-53页 |
4.1.1 边坡变形状态 | 第48页 |
4.1.2 边坡位移图 | 第48-50页 |
4.1.3 边坡应力变化图 | 第50-53页 |
4.2 地震波加载方式 | 第53-55页 |
4.3 加卸载响应比在边坡失稳中可行性分析 | 第55-6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五章 汶川地震诱发牛眠沟滑坡事件的特征响应验证 | 第65-78页 |
5.1 各个响应参数仿真结果分析 | 第66-69页 |
5.2 以颗粒位移为响应参数 | 第69-72页 |
5.3 以颗粒速度为响应参数 | 第72-75页 |
5.4 以颗粒不平衡力为加卸载响应参数 | 第75-77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78-81页 |
本文主要结论 | 第78-79页 |
进一步研究展望 | 第79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5-86页 |
致谢 | 第86-87页 |
附件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