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卡连柯家庭教育思想研究
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绪论 | 第11-25页 |
| 一 研究缘起 | 第11-18页 |
| (一)国内外普遍关注家庭教育重要作用的深层次原因 | 第13-14页 |
| (二)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| 第14-16页 |
| (三)家庭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| 第16-18页 |
| 二 研究意义 | 第18页 |
| (一)理论意义 | 第18页 |
| (二)实践意义 | 第18页 |
| 三 研究综述 | 第18-23页 |
| (一)国内外家庭教育思想和理论述评 | 第18-21页 |
| (二)国内外关于马卡连柯家庭教育思想的研究现状 | 第21-23页 |
| 四 研究方法 | 第23-25页 |
| 第一章 马卡连柯家庭教育思想的渊源 | 第25-32页 |
| 一 社会背景 | 第25-26页 |
| (一)沙俄时期的家庭教育 | 第25-26页 |
| (二)十月革命后苏俄的家庭教育 | 第26页 |
| 二 理论基础 | 第26-29页 |
| (一)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| (二)哲学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积累 | 第27页 |
| (三)高尔基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 | 第27-29页 |
| 三 实践基础 | 第29-32页 |
| (一)十月革命以前的生活、工作与学习 | 第29-30页 |
| (二)高尔基工学团与捷尔任斯基公社的实践 | 第30-32页 |
| 第二章 马卡连柯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 | 第32-43页 |
| 一 马卡连柯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| 第32-38页 |
| (一)家庭教育应具备的一般条件 | 第32页 |
| (二)父母威信的建立 | 第32-33页 |
| (三)纪律教育 | 第33-34页 |
| (四)游戏教育 | 第34-35页 |
| (五)家庭经济管理教育 | 第35页 |
| (六)劳动教育 | 第35-36页 |
| (七)性教育 | 第36-37页 |
| (八)文化习惯的培养 | 第37-38页 |
| 二 马卡连柯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| 第38-40页 |
| (一)具有明确的社会主义方向 | 第38页 |
| (二)主张用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儿童 | 第38-39页 |
| (三)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| 第39-40页 |
| 三 马卡连柯家庭教育的方法 | 第40-41页 |
| (一)尊重与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| 第40页 |
| (二)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的原则,反对体罚孩子 | 第40-41页 |
| (三)要给子女必要的自由 | 第41页 |
| (四)遵循“中庸之道”的原则 | 第41页 |
| 四 马卡连柯家庭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| 第41-43页 |
| 第三章 马卡连柯家庭教育思想的现代教育价值和意义 | 第43-51页 |
| 一 建立大集体环境,促进孩子的成长 | 第43-44页 |
| 二 父母要正确树立威信 | 第44-45页 |
| 三 严肃明确家庭教育纪律与制度 | 第45页 |
| 四 利用游戏应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 | 第45-46页 |
| 五 让孩子参与家庭管理 | 第46-47页 |
| 六 培养孩子优秀的劳动品质 | 第47-48页 |
| 七 重视儿童的早期性教育 | 第48-49页 |
| 八 培养儿童良好的文化习惯 | 第49-51页 |
| 结论 | 第51-5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2-54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54-55页 |
| 致谢 | 第55-56页 |
| 附件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