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物膜反应器对NH3和H2S的去除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30页 |
1.1 恶臭气体来源及危害 | 第16-20页 |
1.1.1 恶臭的分类与产生 | 第16-18页 |
1.1.2 恶臭气体的污染特征及危害 | 第18-20页 |
1.2 治理恶臭的基本方法 | 第20-25页 |
1.2.1 遮掩法 | 第20-21页 |
1.2.2 稀释法 | 第21页 |
1.2.3 吸附法 | 第21-22页 |
1.2.4 吸收法(洗涤法) | 第22页 |
1.2.5 化学氧化法 | 第22-23页 |
1.2.6 燃烧法 | 第23页 |
1.2.7 生物除臭技术 | 第23-25页 |
1.2.8 生物处理装置中的生物膜载体 | 第25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25-28页 |
1.3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5-26页 |
1.3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6-28页 |
1.4 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| 第28-30页 |
1.4.1 研究的意义 | 第28页 |
1.4.2 研究的内容 | 第28-30页 |
第二章 陶粒填料改性 | 第30-52页 |
2.1 实验试剂 | 第30页 |
2.2 实验仪器 | 第30-31页 |
2.3 填料的改性 | 第31-51页 |
2.3.1 实验方法 | 第32页 |
2.3.2 填料参数测定方法 | 第32-34页 |
2.3.3 研究内容 | 第34-35页 |
2.3.4 几种填料的性能对比 | 第35-36页 |
2.3.5 陶粒的物理性质分析 | 第36-39页 |
2.3.6 改性条件和改性剂的选择 | 第39-40页 |
2.3.7 改性方法的选择 | 第40页 |
2.3.8 改性条件的确定 | 第40-47页 |
2.3.9 改性陶粒性能分析 | 第47-51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三章 去除硫化氢的研究 | 第52-68页 |
3.1 实验试剂 | 第52-53页 |
3.2 实验仪器 | 第53页 |
3.3 实验装置 | 第53-56页 |
3.4 相关数据计算方法 | 第56-57页 |
3.5 挂膜 | 第57-58页 |
3.6 对硫化氢去除效果的研究 | 第58-66页 |
3.6.1 不同进气浓度与净化效率的关系 | 第58-59页 |
3.6.2 进气流量及停留时间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3.6.3 循环液喷淋流量的影响 | 第60-62页 |
3.6.4 循环液pH的影响 | 第62-64页 |
3.6.5 填料层压降的影响 | 第64-66页 |
3.6.6 温度的影响 | 第66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66-68页 |
第四章 去除硫化氢和氨气混合气体的研究 | 第68-76页 |
4.1 实验试剂 | 第68页 |
4.2 实验装置 | 第68页 |
4.3 驯化阶段 | 第68-69页 |
4.4 混合气体的去除效果 | 第69-70页 |
4.5 pH对混合气体的处理影响 | 第70-71页 |
4.6 对氨气的去除效果 | 第71-73页 |
4.6.1 进气浓度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4.6.2 循环液液喷淋流量的影响 | 第72-73页 |
4.7 实验改进 | 第73-75页 |
4.8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第五章 洗涤-滴滤装置的反应动力学和机理研究 | 第76-86页 |
5.1 气态污染物除臭过程 | 第76页 |
5.2 气液传质 | 第76-79页 |
5.3 生物降解过程 | 第79-82页 |
5.4 反应速率常数 | 第82-85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5-86页 |
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86-88页 |
6.1 结论 | 第86-87页 |
6.2 展望 | 第87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2页 |
致谢 | 第92-94页 |
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94-96页 |
作者和导师简介 | 第96-97页 |
附件 | 第97-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