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1.2.1 斜桩承载变形性状 | 第9-11页 |
1.2.2 斜桩桩-土相互作用 | 第11-12页 |
1.3 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2页 |
1.4 本文工作创新点 | 第12-13页 |
2 竖向荷载作用下斜桩承载变形性状模型试验 | 第13-37页 |
2.1 概述 | 第13页 |
2.2 试验设计 | 第13-17页 |
2.2.1 试验装置 | 第13-14页 |
2.2.2 试验方案 | 第14-15页 |
2.2.3 试验材料 | 第15-16页 |
2.2.4 试验步骤 | 第16-17页 |
2.3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| 第17-35页 |
2.3.1 桩身倾角、长径比对桩顶沉降及水平位移的影响 | 第17-20页 |
2.3.2 桩身倾角、长径比对斜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| 第20-22页 |
2.3.3 桩身倾角、长径比对桩身轴力的影响 | 第22-26页 |
2.3.4 桩身倾角、长径比对桩身弯矩的影响 | 第26-29页 |
2.3.5 桩身倾角、长径比对桩身剪力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2.3.6 桩身倾角、长径比对桩侧平均摩阻力的影响 | 第30-34页 |
2.3.7 桩身倾角、长径比对端阻比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3 竖向荷载作用下斜桩承载变形性状数值分析 | 第37-97页 |
3.1 概述 | 第37页 |
3.2 有限元软件ABAQUS简介 | 第37-39页 |
3.2.1 接触算法 | 第37-38页 |
3.2.2 接触面的相互作用 | 第38页 |
3.2.3 在ABAQUS中定义接触 | 第38-39页 |
3.3 数值模拟方案 | 第39页 |
3.4 数值计算模型 | 第39-41页 |
3.4.1 有限元模型 | 第39-40页 |
3.4.2 材料参数 | 第40-41页 |
3.4.3 接触面设置 | 第41页 |
3.4.4 网格及边界条件 | 第41页 |
3.5 桩身倾角、长径比对斜桩承载变形性状的影响 | 第41-57页 |
3.5.1 桩身倾角、长径比对桩顶沉降及水平位移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3.5.2 桩身倾角、长径比对桩身轴力的影响 | 第43-45页 |
3.5.3 桩身倾角、长径比对桩身弯矩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3.5.4 桩身倾角、长径比对桩身剪力的影响 | 第47-49页 |
3.5.5 桩身倾角、长径比对桩-土接触面接触压力的影响 | 第49-53页 |
3.5.6 桩身倾角、长径比对桩侧摩阻力的影响 | 第53-57页 |
3.6 桩体-桩侧土模量比对斜桩承载变形性状的影响 | 第57-77页 |
3.6.1 桩体-桩侧土模量比对桩顶沉降及水平位移的影响 | 第57-60页 |
3.6.2 桩体-桩侧土模量比对桩身轴力的影响 | 第60-63页 |
3.6.3 桩体-桩侧土模量比对桩身弯矩的影响 | 第63-66页 |
3.6.4 桩体-桩侧土模量比对桩身剪力的影响 | 第66-68页 |
3.6.5 桩体-桩侧土模量比对桩-土接触面接触压力的影响 | 第68-73页 |
3.6.6 桩体-桩侧土模量比对桩侧摩阻力的影响 | 第73-77页 |
3.7 桩端土-桩侧土模量比对斜桩承载变形性状的影响 | 第77-96页 |
3.7.1 桩端土-桩侧土模量比对桩顶沉降及水平位移的影响 | 第77-80页 |
3.7.2 桩端土-桩侧土模量比对桩身轴力的影响 | 第80-82页 |
3.7.3 桩端土-桩侧土模量比对桩身弯矩的影响 | 第82-85页 |
3.7.4 桩端土-桩侧土模量比对桩身剪力的影响 | 第85-87页 |
3.7.5 桩端土-桩侧土模量比对桩-土接触面接触压力的影响 | 第87-91页 |
3.7.6 桩端土-桩侧土模量比对桩侧摩阻力的影响 | 第91-96页 |
3.8 本章小结 | 第96-97页 |
4 倾斜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及沉降计算方法 | 第97-111页 |
4.1 概述 | 第97页 |
4.2 竖向荷载作用下倾斜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| 第97-103页 |
4.3 竖向荷载作用下倾斜单桩沉降计算方法 | 第103-108页 |
4.4 本文方法与现有成果的比较 | 第108-110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110-111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111-113页 |
5.1 本文的主要结论 | 第111-112页 |
5.2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| 第112-11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3-117页 |
致谢 | 第117-118页 |
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18页 |